本章非正文內容,大家可以選擇性進入。

《經城之雁子谷》今日完本了,終於終於完本了,喜歡這本書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給上雪發一個小推薦,謝謝大家。

當初上雪我說這本書只寫30萬字,寫到35萬時我說寫40萬字,40萬字時我說還是寫到50萬字吧,55萬字時我在讀者群公告再不完本我就切腹自盡,結果現在超過75萬了……

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上雪閱讀了超過100萬字的行業文獻,75本專業書籍,先後採訪過直播美妝博主、房產投資諮詢專家、長租公寓創業者和從業者、軟體開發工程師、資料工程師、風險投資機構從業者等合計56人,讀書和工作期間親身在長租公寓居住過,總時長超過5年,也面對面與公寓高階管理人員進行深度學習與交流。

我原本只打算寫30%的專業內容,最後被證明還是忍不住多加了一點,至少你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會覺得本書光在走劇情而沒有任何干貨。

關於主角的創業經歷,上雪融入了非常多的細節,可以說我就差沒把大資料分析系統和精細化管理APP的原始碼給你們敲出來了。

跟之前上雪的所有書一樣,本書更新得斷斷續續,那種每天日更破萬的作者上雪我是由衷欽佩,但我並不打算加入這種近乎畸形的行業內卷,我始終堅信,慢即是快,一年三倍者多,三年一倍者寡。

之前有一個編輯跟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對,她說:“如果你想短時間內賺快錢,你就去寫爽文,怎麼爽怎麼寫,但如果你想寫你想寫的東西,寫有深度的東西,同時還要有讀者,有人看,那你就多寫。”

我當時聽完茅塞頓開,只要我秉承一本一本用心寫的原則,喜歡我文風的讀者自然而然會聚集起來。

有些讀者問我寫書有沒有大綱,其實是有的,《投行之路》有,《經城之雁子谷》亦然,不過至少對我個人而言,大綱只是前半部分有點用,後半部分幾乎形同虛設。

為什麼?

因為一個故事只要寫得好,人物自然而然就活了。

人物活了就會有自己的思考、主張和行為動機,他們會中途脫離作者的控制自我行事,他們會希望不斷完善自己的故事線,繼而影響大綱的走向,作者每場戲想讓他們說的話、做的事他們都很有可能不會遵守。

我構思的情節跟我真正下筆所寫的情節,有時候大相徑庭。

比如蕭傑和關莎因為誤會而吵架的場景,其實我已經足足構思了三個月,也就是說我還沒寫到那章時,我大腦裡這個情節就已經時不時在腦中反覆出現,重複到臺詞我都背得了,但當我真正敲擊鍵盤寫的時候,他們吵出了另一番樣子。

有些臺詞在我寫的時候蕭傑會跟我說,他認為他不應該說這句話,他不想為了安撫關莎去承諾一個他有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他還是傾向於先把問題解決。

關莎會跟我說她就是想直接走掉別跟蕭傑多廢話,論道理她講不過蕭傑,論感情她又感受不到蕭傑對她濃烈的愛,她要面子,她想要被挽留,所以她就是要走,但走了她又怕折磨,所以她一定要把蕭傑拉進黑名單。

很多人以為作者是上帝,可以任意操控別人的人生。

是有這樣的作者,還很多,但如果一個作者沒有經歷過跟筆下的人物吵架、翻臉、互砍甚至讓創作者停筆罷工的經歷,其作品的生命力一般是經不起考驗的。

《經城之雁子谷》更新得斷斷續續,甚至中途一度停更,我想你們應該已經知道緣由了。

當然,事情不是絕對的,我不能說一邊寫一邊與角色撕逼的作者寫出來的就一定是好故事,只能說,這是故事是否足夠精彩且經得起推敲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作家的寫作過程其實就是不停與筆下人物自我邏輯妥協的過程。

上雪相信那些優秀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有跟我相似的經歷,他們應該已經習慣了自己親手塑造出來的人物,適度失控或者階段性地完全失控。

上雪認為,如果某個人物始終乖乖聽話,從來不違逆作者的意願,那這個角色大機率依舊是死的,俗稱:工具人。

很多里都充斥著大量工具人,甚至男女主角都是工具人,工具人是很難有生命力的,無法長久存活於觀眾的內心。

有時候上雪也在想,什麼才是一個人真正存在過的證明?

是肉體麼?

或許是,或許也不是。

是他/她在別人腦海中的記憶麼?

或許不是,但或許也是。

比如我們很多人都記得《泰坦尼克號》裡的Rose和Jack,記得《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記得《肖申克的救贖》裡的銀行家安迪,記得《千與千尋》中的小千和無麵人,記得《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和鹿子霖,記得《山海情》裡的水花姐……

這些角色現實中存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