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本質沒區別(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說網際網路電商一通神仙打架讓實體書店這個凡人遭了殃,但蕭傑也明白,即便神仙不互掐,實體書店也不會有多麼光明遠大的未來,它大機率會以一種比較體面的方式逐漸凋零。
這家白鶴書屋的藏書蕭傑粗略估計了一下,五千本肯定是有的,SKU數量太大,庫存管理成本就會很高。
對於山貓咖啡館,二三十種飲品(即20至30數量的SKU)已經讓消費者感覺選擇很多了,但書店不一樣,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喜歡型別的書,一些人喜歡閱讀名著典集,一些人鍾愛輕鬆,一些人酷愛專業工具書,還有另一些人只喜歡卡通漫畫或者勵志成功學“雞湯”。
為了儘可能滿足各類消費者,讓其願意留在書店裡看書選書,書店只能擴大藏書種類,比如白鶴書屋,超過5000個SKU給老闆帶來的直接問題不僅僅是庫存難以管理,還有無法批次進貨攤薄成本。
對於每本書,老闆大概只進貨5至10本甚至更少,畢竟進多了賣不出去更慘,但這樣他拿貨的價格自然就貴。
在零售界,書店無疑是最難經營的一門生意。
除了倉儲管理困難與進貨成本高之外,書還是一種嚴重資訊不對稱的商品。
一般人很難透過封面和作者判斷出一本書究竟好與不好,這與便利店賣的飲料和酸奶不同,我們看到飲料上寫著橙汁或者包裝盒上印著酸奶,多半能猜到裡頭兒啥味道。
但對於一本書,哪怕我們看了前幾頁覺得挺不錯,也不代表這本書往後的內容還能給予我們同樣的閱讀體驗。
在這樣資訊不對稱的阻力下,書籍註定是一種低頻消費品。
蕭傑環顧了下四周,認真看書的人在走出這家書店時,真正掏錢買書的果然幾個,即便他們買了,也不會像買這裡的咖啡和果汁一樣重複性購買。
通常而言,一本書只會被一個人買一次,這抑制了圖書的需求總量。
一本書從被出版商印刷出來到在市場上零售,留給書店的利潤空間也就20%左右,這還不算書店的運營成本。
如果我們看到哪家書店平常能打個九折或者八五折,應該感動得熱淚盈眶,直呼老闆乃業界良心!
在這個各種電商三折四折售書的年頭裡,如果誰還勸人開書店,拖出去五馬分屍外加五雷轟頂都不過分。
國家為了扶持實體書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釋出了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通知宣佈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每年能為書店減少13%的增值稅負擔,這項優惠經歷了兩次續期,已經延續到了2023年。
雖然稅收的優惠讓書店減輕了不少負擔,但依舊沒能改變書店不賺錢的情況。
書店在蕭傑看來,就是一種風投絕對不會接觸的,極其脆弱的商業模式。
周邊人桌上的擺設告訴蕭傑,來這裡看書的人最後買不買書說不準,但每個人都點了一杯咖啡、清茶或者果汁。
果不其然,賣書不賺錢,所以這裡的老闆必須自謀生路,強行在書店裡賣各種咖啡和飲料,故這家白鶴書屋看上去是在賣書,但蕭傑推斷其超過50%的收入都來自那個飲品站,其本質上與山貓咖啡廳沒有區別。
當然,對蕭傑而言,白鶴書屋與山貓咖啡廳最大的區別就是這裡著那個穿著杏色長裙的長髮女人,以至於蕭傑明知道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他不可能投資,也願意花時間來這裡逛逛。
她是來這裡打工的麼?
她叫什麼名字呢?
她會不會就是這家書屋的老闆呢?
女人看上去挺年輕,應該沒到30歲,這個年紀就擁有自己的書店,還不在乎賺不賺錢,想必背景多半跟關莎那樣有錢才行。
蕭傑覺得這女人大機率應該不是老闆,而只是一個打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