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班師回朝(第2/2頁)
章節報錯
步惜歡深看暮青一眼,目光落在她的手上,笑了笑轉身望向窗外,淡道:“你的手是驗死驗傷平世間之冤的,不是用來做這些的,這些我來便可。”
他知道她為報父仇不懼爾虞我詐,可他不想。當初在汴河,他曾說世間路難行,想看她如何走,到頭來終是他看不得她為那些事髒了手。除此之外,他尚有私心,不願她因新軍離心之事對元修心懷愧疚,她籌謀此事倒不如他來做。
暮青坐在榻上,見窗外雪色籠著男子,那人分明在窗前,卻似立在天光裡,背影虛虛實實,如見青雲高闊。那青雲入了她的眼,讓她莫名想起江南家裡那一間小院兒屋上的青瓦,逢那雨天,望那瓦上青空,總覺得高遠明淨。她曾覺得爹是那屋上的青瓦,擋風遮雨,從未想過有一日立在青空下,頭頂不見了那遮風擋雨的屋簷,亦可不被風雨摧打。
但她其實從未將這些視作風雨,她願天下無冤,可她亦是天下人之一,自己的冤仇都未報,何談天下人?
“我的手上早已沾了不知多少人命,我不懼,只懼勢單力孤,護不得珍視之人,有一日會再像我爹那般……”
步惜歡忽轉身,面含歡喜之色,笑問:“你說的珍視之人是誰?”
暮青一愣,回過神來伸手把帳簾刷地一放,翻身躺下!
帳外傳來男子的低笑聲,那笑聲低低悠長,若一池春水,漾得人心裡發癢。
“青青。”半晌笑罷,步惜歡望著那放下的帳簾兒,問,“盛京已腐朽,士族門閥奢侈淫逸之重甚於天災,你不會喜歡,真願前往?”
帳中無聲,許久後聽一道清音傳來,堅執未改,一如西北從軍那日。
“不懼千難萬險。”
朝中主持議和的文官三日後到了西北,元修不見,議和的文官們便只能以李本為首,與五胡談和。
大雪封關,議和使團一直等了七八日,待雪停了化了些,才出關上了大漠。好在元修尚且顧念議和使團皆是大興的子民,讓趙良義領萬軍跟著去了草原。
大興要議和,五胡部族也覺得不可思議,但良機難覓,五胡勢弱,正擔憂來年春日雪化後西北邊關的虎狼之師,大興這時提出休戰真是天鷹大神顯靈,保佑部族不滅。
但既然要休戰議和,該談的條件還是要談。
大興議和使團認為,如今我國大兵強,胡蠻勢小兵弱,該俯首稱臣,年年納貢,歲歲朝拜。
五胡部族認為,休戰是你們先提的,又不是我們!既然你們希望休戰,那就拿出點誠意來,我們要的也不多,年年送金銀布匹牛羊女人就好。
大興使團的一群文官氣得山羊鬍都撅了起來,直道獅子開口,蠻族妄自尊大。五胡部族的勇士亮出腰間彎刀,牛眼瞪得銅鈴兒大,直道你們敢侮辱天鷹大神的子民、暹蘭大帝的後人,我們要拿你們祭先祖大神!大興文官一見彎刀便縮了回去,露出一副貪生之態,最後趙良義瞧不下去了,率兵踹了議和大帳,拉著那幾個文官就走,揚言誰不給走就開戰,他出關帶的這一萬將士若今日死在草原,來年西北軍就舉全數兵力踏平草原。
五胡勇士見了這才將人拉了回來,用蹩腳的大興話表示可以再談。
這一談便又是七八日,而這些日子,元修召集了軍中將領,言明西北軍絕不議和,但朝中議和之意已決,難以勸阻,他決定奉召回京,一為軍中有功將士請功,二親自進諫勸阻議和之事。
將士們對他的話自無懷疑,他是元相國之子,太皇太后的親侄子,他若回朝親自勸諫,許朝中風向轉向主戰,滅了五胡。只是要班師回朝,邊防不可懈怠,京中也不許外軍多回,最後定了西北軍將領除元修外皆留下戍守邊關,與往年一樣,城防不變,只帶新軍還朝,回京路上可剿匪操練。
軍中商議妥當後,前往草原議和的使團也回來了,議和的條件尚未完全談妥,但有一事談妥了——五胡各派一名王子入京為質,至於換取的利益尚需入京再談。
五胡各自派人組成議和使團,跟隨西北軍以及朝中人一道前往盛京。
元修十年未曾歸京,此番奉召回朝,聖駕也一起啟程,軍中準備頗多,一直到了十二月,大軍才準備妥當。
十二月初八,元修率西北新軍護衛聖駕及兩國使節團回朝!
這一回朝,天下風起,此刻卻無人知。只知這日雪花飄飄,西北二十五萬軍登關,目送回朝之師浩浩蕩蕩行出了關城……
------題外話------
姑娘們,我回來了,今天剛把事忙完,這卷我們也迎來結尾了。
明天起開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