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形勢比人強,還沒等林氏及笄,王義誠就訂了親。

林氏記得很清楚,那年五月,十五歲就被先皇選進宮去的王敏芝,在進宮三年以後替先帝生下第二個孩子,而且還是個皇子。

雖然先皇沒有即刻對王家封爵,可就先皇對王昌齡官職的提拔速度,王家遲早會有爵位加身。

王家的氣勢越來越盛,林氏心裡也就越發焦躁,更重要是的王義誠的親事已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連宮裡的敏妃娘娘也帶了信回來,在信中給王義誠提了幾個家世相當的大家閨秀,建議家裡在這些閨秀中挑選一個合適的。

林氏得知這個訊息,心裡暗惱,身邊伺候的丫環婆子對林氏的想法自然心知肚明,暗地裡不知給林氏出了多少主意,卻也不想想林氏一個寄住在王家的表小姐,要身世沒身世,要錢財沒錢財,又如何入得了已經被封妃子的敏妃眼呢?

就算王敏芝曾經對林氏如親妹,可到底加了個“如”字,怎比得過王義誠這個親弟弟和王家的榮華富貴來得重要呢。

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讓老夫人匆忙給年僅十六歲的王義誠與當時只有十三歲的戶部尚書張謹言之孫女張雅芳訂下了親事,林氏自己個的心裡最清楚。

想起那年發生的事,林氏的心裡黯然不已。

那個時候王義誠雖然已經訂下親事,可是林氏投注在王義誠身上的目光依舊熱切。

暗裡被身邊伺候的人鼓動做下的事,讓老夫人怒了也怕了。

王義誠的這門親事,是樁宮裡的敏妃娘娘滿意,雙方家長滿意,訂親的兩個孩子也滿意的好並事,自然不能因林氏給毀了,更不能聽任林氏繼續作下去毀了王家的清譽。

於是就在王義誠訂下親事的那年年底,老夫人以林氏大了,也到了該是看親訂親的年齡,再住在王家已經不合適為由將林氏送回了林家。

那個時候,林家與王家的差距已然從不相上下變成了雲泥之別。

俗話有云:有繼母就有繼父,林家就是如此。

林氏的父親在林氏親母過世不久續娶的妻子,是個潑悍的女人,仗著給林家生了兒子,早就已經不把林氏放在眼裡,林氏回那個家哪裡還有她的好日子?

林氏被送回林家沒多久,她那個繼母就與林父商量著要給林氏訂門親事。

林氏自然不願意就範,衝到林父面前,鬧著不讓繼母插手她的親事,繼母一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輕飄飄就將林氏給頂了回去。

沒多久,林氏的丫環就控得她那繼母的算計,據說已經替林氏到了合適的男人,只等林氏及笄就過門。

雖然那男人年齡不大,卻也比林氏大了八歲,又是個鰥夫,還有個沒滿週歲的兒子,唯一值得稱道的是男方家裡還算富裕,卻不過也只是個普通的商戶。

林氏的繼母看中的就是那家裡富裕,能夠多收些聘金,為她自己生的兒子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