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恩怨永不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蕭儼道:“周司徒息怒,如今天子已經讓我徹查此事,所有涉案人員都要接受本官的詢問。周司徒,請恕下官無禮了。”
周宗怒道:“你敢?”
“下官無禮了,只是奉天子之命,下官不得不如此,若是此事真與周司徒無關,事後周司徒儘管去陛下面前告御狀!”蕭儼說的客氣,卻絲毫沒喲退讓。
周宗身子不斷哆嗦,這算怎麼一回事?
不過周司徒總算是大唐朝廷的重臣,德高望重,蕭儼也不敢太過於放肆,先是派兵去司徒府上搜尋了一遍,發現並沒有周娥皇在其中。
李弘冀接到訊息,道:“這個是自然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周娥皇怎麼可能還在周府,十之八九已經被送了出去。”
蕭儼一拍腦袋,道:“燕王放心,如今已經宵禁,任何人都不得出入。明日微臣就張貼告示,捉拿周娥皇,務必給燕王一個交代。”
聽說女兒成了犯人,周宗氣的身體直哆嗦,卻又無可奈何。
李弘冀雖然沒有在周司徒府上找到想要的人,但他沒有放棄,他認為,周娥皇一定被藏了起來,所以,他派人暗中監視著周司徒府邸。同時,處於對楊璉的極度不信任,他同樣派人監視楊府。
楊璉回到府中的時候,天色已經黑透了,關於李弘冀去了周宗府上的事情,他一概不知。進入楊府,楊璉發現肚子咕咕直叫,去燕王府上忙活了半響,飯沒吃上一口,喜酒就更不用說了。
符金盞倒是憂心忡忡地走了過來,皺著眉頭,問道:“楊公子,今日的事情怎麼樣了?”
“這事情已經辦妥,不過,絕不能透露出半點風聲,如今的燕王府,已經亂成一團,李弘冀一定會派人暗中監視我們,一切都要小心。”楊璉說道。
符金盞雖說沒有看見周娥皇,但出於對楊璉的信任,還是選擇了相信。
楊璉回到屋子,正要休息,米詩薇叩響了窗戶。
“進來吧。”楊璉說道,他知道是誰,特有的叩窗方式,只有這個人才會。
米詩薇進來,看見楊璉帶著一臉笑意,道:“事情終於辦成了。”
“有米姑娘出馬,我自然是放心的。”楊璉說道。
米詩薇笑了笑,道:“其實今日的運氣也不太好,李弘冀看管的十分嚴,幾乎沒有辦法下手。”
“可是最後還是得手了,米姑娘,你們是在哪裡動的手?”楊璉問道。
米詩薇搖頭,並不回答,而是轉而問道:“我來的路上,聽說李弘冀帶兵去了周司徒府上,想來是去要人的。”
“李弘冀自問策劃周詳,卻還是被鑽了空子,坦白說,我現在對曾姑娘還有米姑娘的真實實力感到懷疑,究竟還有多少東西,是我不知道的?”楊璉問道,原本的計劃他自然是知道的,可是事後他沒有得到訊息,足以證明曾憶齡沒有按照楊璉的計劃行事。或者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無奈之下,曾憶齡放棄了原有的計劃,那麼她後來是採取了什麼方式呢?
米詩薇卻是笑而不答,一副神神秘秘的模樣。楊璉也就不多問了,有的事情,知道越多越容易露陷。反正自己有不在場的證據,按道理來說,李弘冀是抓不到自己把柄的。
其實楊璉更在乎蕭儼,蕭儼這個人,楊璉看不透,在蕭儼剛正不阿的外表下,一定還有什麼秘密,他當真是要投靠齊王或者說自己嗎?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恨一個人有原因,投靠一個人,同樣也有原因,男人嘛,不是為了女人,就是為了權利,為了金錢。
蕭儼的生平楊璉知道一些,知道他的妻子長的一般,偏偏他沒有納妾,那女人這一項就可以排除。權利?或許,大理寺卿掌管京畿要事,地位雖然不低,可是比起司徒、宰相等官職,還是有差距的。至於金錢,他一向不喜天子的奢華,而且在諸多大臣中,蕭儼家中是比較貧苦的。如此這般分析,看來蕭儼是為了權利。
這一次楊璉舉薦蕭儼破案,就是想要試探他,這也是楊璉對這一次的行動很有信心,覺得蕭儼不可能抓到把柄。
米詩薇雖然沒有把具體的事情說了,卻一再保證,這事情絕對沒有留下任何把柄。這讓楊璉稍稍心安。稍後,楊璉得到了更為詳細的資訊,蕭儼帶人去過周司徒的府上,想周宗要人,周宗自然拿不出人來。
蕭儼雖然沒有捉拿周宗回大理寺,但在周府四周,卻有不少大理寺的密探在探查訊息。
楊璉吃過晚飯不久,曾憶齡來了,告訴楊璉,周娥皇她已經藏了起來。
楊璉沉思了片刻,知道這件事情鬧得非常大,畢竟這事情關係著皇家的顏面,李弘冀不肯放棄,李璟肯定也不會放棄。所以明日,整個金陵恐怕會戒嚴,就算不戒嚴,暗地裡,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監視著,所以,周娥皇依舊要被藏起來,而且要藏的十分隱秘。
楊璉與曾憶齡聊了半響,曾憶齡忽然笑了起來,道:“如今看來,這李弘冀當真是恨楊公子恨到入骨。”
“這怎麼說?”楊璉問道。
“過來一看便知。”曾憶齡笑著,在窗子上鑽了一個洞出來。
楊璉走過去一看,只見不遠處一個人影在屋頂上輕輕移動著,這人的速度極快,在屋頂上移動有如平地一般,顯然這不是一般人。楊璉不用多猜,便可以肯定,這個人是李弘冀帳下的人,至於他來的原因已經很明顯了。
“這個人,要給他一點教訓嗎?”曾憶齡問道,楊府雖然沒有什麼秘密,但隨意讓李弘冀的探子來去自如,這可不是好事。
“不急,李弘冀想要看,就讓他看個夠。”楊璉笑了起來。與李弘冀的恩怨早晚要作一個決斷,如今看來,這個時間點,不遠了。李弘冀丟了這麼大的顏面,他根本不可能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