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興祥殿內,只剩下寥寥數人,李璟、李景遂、楊璉自然不可少,李弘冀、孫晟、宋齊丘等人身份特殊,也都留了下來,眾人看著楊璉,有的充滿了欣賞,有的充滿了不屑。

楊璉在打點上侃侃而談,將心中的想法說了,李璟連連點頭,楊璉的計劃,不失為好辦法,而且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成功。

宋齊丘微微一笑,一直以來,他和楊璉的接觸不多,但透過齊王,他還是也有一些瞭解。此時的關鍵是,楊璉屬於齊王一系,而他與齊王的關係也不錯,孫晟、常夢錫乃至於李弘冀都是敵人,所以宋齊丘決定幫楊璉一把。

“陛下,楊將軍的辦法確實可行。”宋齊丘說道。

身為開國元老,朝廷重臣,宋齊丘的話自然值得重視,更何況楊璉已經分析了利弊,李璟聞言連連點頭,目光掃過宰相孫晟、齊王李景遂等人,道:“諸位愛卿,你們是什麼意見。”

孫晟抿著嘴不說話,這個時候他怎會去支援楊璉?

齊王李景遂十分認真地踱步思考,半響,這才道:“皇兄,臣弟以為這是最好的辦法,可以一試。”

大勢之下,李弘冀也點點頭,道:“父皇,可以一試。”

在場的幾個重臣大多同意,李璟便答應著,道:“既然如此,此事就按楊愛卿的辦法去做。”

朝廷內,訊息很快傳了出來,漢國使者覲見大唐天子,由於出言不遜,大唐天子震怒,將劉信及其一行人關押在大牢內,甚至,天子都不等審判,直接將劉信等人判了個斬立決。

“葉律使者,這樣的結果,你可滿意?”鴻臚寺內,楊璉笑道。

耶律海里顯然沒有想到大唐天子如此果斷,甚至還派出了齊王前來安慰自己,賞賜了不少東西,這讓耶律海里很是滿意,大唐是有誠意的,與大唐結盟也是有利的。

耶律海里當即與楊璉簽訂了和約,對於此行,耶律海里認為達到了目的。數日後,耶律海里親眼目睹大唐斬殺了劉信等人,便滿意地離去。耶律海里以為,劉信等人已經死了。可是事實上,劉信依舊還活著。

天牢內的劉信精神尚可,雖然住的地方糟糕了一些,但相比死亡,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只是他有些弄不明白,楊璉為什麼要救他?

當楊璉再一次進入天牢的時候,劉信提出了疑問。

楊璉怎會說出真正的原因?他只是告訴劉信,耶律海里已經離開了金陵,接下來,是大唐與漢國人談判的時候了。

楊璉提出的條件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和平相處,大唐富裕不假,可是朝廷上下,奢華之風很是盛行,在天子李璟的帶動下,韓熙載、孫晟、常夢錫等人也都是奢華之人。皇帝也就罷了,韓熙載出身寒門,僅僅憑著當官的那點俸祿,根本不足以支撐府內的用度。那麼這筆錢從哪裡來?無非是貪汙,仗著手中的權利強取豪奪。

楊璉來到金陵不過一年,便發現金陵四周,土地兼併已經到了極為恐怖的地步,達官貴人擁有上百上千甚至上萬畝的良田,而有的百姓連立錐之地都沒有,若非金陵工商業也十分發達,可以憑藉出苦力,幫人做工等辦法獲得金錢,養活一家人,恐怕金陵早就亂了。

如今的大唐需要休養生息,如果有可能,楊璉甚至希望將土地兼併之風給制止掉。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為主的社會,農田對於大多數的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很多人拼命買地屯田,便是處於這種心思。

劉信顯然想不到楊璉會選擇與漢國和談,和談的內容,是雙方開通邊境的商榷,互相經商,大唐出口茶葉、陶瓷等物,換取漢國的鐵器。這個時候的大唐,產鐵的地方不多,而要裝備軍隊,鐵器或者說鐵礦是必不可少的。而北方戰亂不堪,經濟遭到破壞,無論是茶葉還是陶瓷,都遠遠不足。其實劉信還想向大唐購買糧食,不過楊璉拒絕了。

此時的大唐吃大米較多,而北方主要食用小麥、粟等食品,吃大米並不習慣,因此,劉信略微堅持了一番之後,便放棄了。

除了開通商榷通商之外,雙方約好為友邦,永不侵犯——當然其實誰都知道,這一條根本沒有約束能力,一旦漢國整合了內部,又或者是大唐解決了內部的矛盾,雙方必然會再度發生衝突。

不過,就目前的局勢而言,這都是符合雙方利益的。在楊璉的堅持下,劉信還無奈地接受了一點,漢國每年免費給大唐兩百匹戰馬。數量雖說不多,但楊璉也知道,若是再多,劉信恐怕不會接受。而且,漢國恐怕沒有幾年就會被郭威所滅,能得到一點實惠便是一點,總比鬧僵了好。

這個和約的內容比起當初孫晟談的要好了很多,除了得到鐵器、戰馬不說,大唐與漢國都是平等的地位,這讓李璟非常滿意,痛痛快快地簽訂了國書。劉信保住了性命,也達到了目的,至於與大唐通商互市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也就代表劉知遠簽訂了和約。

李璟滿意,劉信滿意,李景遂也滿意。不過楊璉不太滿意。

楊璉不太滿意是因為他感到了深深的危機感,他依稀記得,劉知遠建立了漢國之後,不久便去世了,而繼任者能力不足,亂殺大臣,導致郭威造反,漢國存在的時間,似乎只有短短數年。如此算來,恐怕漢國在這兩三年內,就會滅亡。

同時,他也覺得,李暻實在沒有太大的志氣,漢國承認與大唐同等地位,他就喜上眉梢,顯然要求太低。

楊璉思前想後,進言大唐天子李璟,既然大唐與漢國簽訂了盟約,禮尚往來,大唐是禮儀之邦,也有派出使者前去漢國的必要。

李暻猶豫不決,這時齊王進言,說漢國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就算簽訂了條約,也未必有用。畢竟在利益面前,一紙盟約又算得了什麼呢?

李暻覺得齊王的話有道理,不過他猶豫著,派什麼人出使漢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