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王倫晁蓋的選擇(第2/3頁)
章節報錯
隨後便大開堡門,丟掉武器出堡有序列隊,老實等待同軍接收。
訊息傳至濮州治所鄄城縣,僅有極少數外地官員隨知州老爺逃跑,其餘絕大部分人則平靜地接受了濮州即將易主的事實。
待解珍率軍到達鄄城時,城中文武已經在知縣王倫的帶領下出城跪迎王師了。
這個王知縣和大同正乾皇帝還有一些交情,正是出自莘縣王氏的王倫王正道。
十三年前,王倫受徐澤之邀,與聞煥章一同隨同舟商社出行遼國,也算是與正乾皇帝和同舟社的開國元勳們同生共死過。
任務完成後,其人便與徐澤分道揚鑣,憑著行遼之功換得範縣縣尉一職。
歷兩任,考績皆中上,本有極大機率繼續在京東任職。
可徐澤突然造反大敗朝廷軍隊,強行割佔河北兩路和東平府等地,王倫家人所在的莘縣(屬於大名府管轄)從此便被同舟社接管。
同舟社行事雖然異於一般的造反組織,但總體上來說極講規矩。
莘縣王氏雖然出過“全德元老”宰相王旦,但到了王倫這一代早已沒落,田產不多,並沒有受到同舟社的苛待。
不過,朝廷卻因為王倫家人淪為敵國之人,且其人之前曾隨徐澤出行遼國,疑其會有二心,不敢將他繼續留在直面同舟社的範縣,乃遷其人任事江西南路。
兩年後,徐澤北伐滅遼,並在燕京建立大同帝國。
京東西路形勢驟然緊張,被眾多官員視為任官險地,一些人想盡辦法調走,大宋朝廷急需通曉敵情又有膽略的俊傑守禦濮州。
之前在範縣尉任上有亮眼表現的王倫這才又被朝廷納入視線,將其調回濮州知鄄城縣事。
可惜,到了這個時候,徐澤大勢已成,大宋朝廷都在正乾皇帝腳前匍匐,王倫這個邊州附郭縣的知縣又能有什麼作為?
經過這十幾年的官場蹉跎,其人也早看清了形勢,徹底沒了幻想。
濮州若沒有易主,他就為大宋好好治理地方。
若是同軍打過來,其人就隨眾人投降。
王倫自認為官以來,所任皆有所成,已經對得起趙官家的恩遇了。
至於振興家族的重任?
十幾年前,曾有一個絕佳的機會擺在其人面前,可惜……
唯一令王倫難堪的,受降者會不會是當初一起行遼的商隊故人?
其人顯然是多慮了。
同軍第五軍軍正牛皋倒是王倫的老熟人,但牛軍正坐鎮開德府管控大局,濮州這種級別的“小戰”哪裡用得著他親自出面?
而接管濮州的師正解珍是登州才加入同舟社的“新人”,根本不認識他王倫。
人的一生總會面臨能夠決定終身的命運十字路口,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選擇“最正確”的道路,難受的是一旦選擇了便沒有後悔藥。
濟州治所鉅野縣,大宋知濟州事兼京東西路經略副使蘇遲也在面臨艱難的選擇。
濮州守軍對得起蘇副經略使的信任,經過整頓的他們遠比襲慶府的同袍們更靠譜,一直堅持到了同軍入侵都沒有崩潰。
甚至,還及時向濟州發出了示警資訊。
但未發一矢就直接投降的“戰果”,還是打了蘇相公一個措手不及。
而同軍這次一反常態,放棄了以往經滑州南下直接攻入開封府的戰略,先攻打濮州掃除外圍,就使得以東線任城為重點的濟州洸水防線變得很尷尬了。
蘇遲不得不考慮同軍跳過無險可守的鄆城,由東平府和濮州水陸兩進直接攻打濟州治所鉅野縣城的可能性。
其人並沒有守住濟州不失的奢望,只想儘可能多拖住同軍幾天就行。
術業有專攻,鉅野野城中兵微將寡,若遇同軍突襲,十有八九會當場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