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戰將起跑路先(第3/3頁)
章節報錯
就連老邁的魯國公蔡京都親自出馬了,卻沒能勸住去意已決的教主道君皇帝。
諸相公無奈,只能轉而研究避敵之策。
大宋江山雖然早已殘破,社稷卻還遠沒有到覆滅的時候。
且教主道君皇帝御極二十五載,手腕極其了得,始終牢牢把控核心權力,就算逃跑了也會捲土重來。
眾相公無論是為了大宋江山,還是為了教主道君皇帝,抑或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都絕不能輕易放棄抵抗。
諸公研究來研究去,也沒什麼好的辦法。
大敵當前,趙官家都要撂挑子了,他們這些臣子除了召天下兵馬勤王、遣皇子分守四方、加強京城防禦這老三式外,還能怎麼辦?
兩日後,教主道君皇帝命皇太子趙桓入朝,差內侍梁邦彥、黃僅押賜皇太子碾玉龍束帶一條,並特別強調不許辭免。
在講究上下尊卑的封建社會里,與服禮儀皆有定製,什麼登記的人穿什麼顏色和樣式的衣服,使用什麼材質和形制的配飾都有嚴格的規定。
凡違反者,皆視之為僭越。
帶即束衣的腰帶,穿著寬袖袍服都要繫腰帶,但在大宋,亂繫腰帶是會死人的。
宋制,腰帶材質有玉、金、銀、犀,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
玉帶不許施於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吏、伎術等人皆得服。
當然,制度是人制定出來的,必然也會因人而改變。
大宋歷史上,便有三次皇帝賜臣子玉帶的故事。
第一次是熙寧六年,宋軍顯威熙河路。
捷報入京,宰臣王安石率群臣賀紫宸殿,神宗皇帝認為大宋國力提振全奈變法之功,特解所繫白玉帶賜主持變法的荊國公王安石,並命其使服以入賀。
彼時,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雖然初見成效,但朝野之間反對的力量卻異常強大,且大半火力集中到了拗相公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舊黨的抵制和刁難,其人又一心全在變法之上,自然不想為了一點虛名再平白惹眾人嫉妒,乃堅辭不從。
只是,神宗皇帝趙頊也是個性子拗的,宣佈王相公不服玉帶,便不退班。
王安石無奈,只能受詔,次日上朝卻不肯再服用。
神宗皇帝此舉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荊國公寵信,雙方的戲都演到位了,見王相公如此堅持,自然不會再強自為難其人。
第二次是熙寧八年,大宋變法進入深水區,阻力愈大。
為了安撫利益受損的宗室,神宗皇帝曾賜胞弟岐王趙顥、嘉王趙頵玉帶。
兩位親王就算有這賊心也沒這賊膽,也不敢安心享用皇帝的賞賜,乃上奏:
“蒙賜方團玉帶,著為朝儀,乞寶藏於家,不敢服用。”
神宗皇帝親賜的東西哪有收回的道理,當即命工匠雕琢有別於天子形制的玉帶賜給兩位皇帝。
趙顥、趙頵還是不敢受,固辭,皇帝卻堅持下賜。
被逼無奈之下,二人只能請加佩金魚區別天子之物,以避人言。
神宗欣然同意,以玉魚賜之。
自此之後,大宋親王才開始佩玉魚。
第三次是大觀年間,童貫統率大軍收復青唐,教主道君皇帝參照熙河故事,以隨身排方玉帶賜予勞苦功高的魯國公蔡京。
彼時,蔡京已進太師,天子認為三師禮當異,特許其人將玉帶施於公服。
蔡京是何等人,如何會在這事上給自己找不痛快,力辭不許,乃乞琢為方團。
如今是第四次,天子毫無徵兆地賜皇太子趙桓碾玉龍束帶,而後者竟也不知避嫌,竟然將之大咧咧地帶上了殿。
這下,所有朝臣都知道了教主道君皇帝去意已決,真的要跑路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