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第2/3頁)
章節報錯
處於漩渦正中的孔端操慘遭族人私下謾罵不算,還要受外人公開嗤笑。
經歷此事後,其人作為社會人存在實際已經死掉了。
但如同死而不僵強行續命的孔氏一樣,孔端操還不想死,還要做最後的掙扎。
其人已經不再想孔氏的出路了,只想自己如何才能活下去。
此時此刻,孔端操只能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暗恨自己學業不精,寫不出絕世好文,白白壞掉名聲不說,還浪費了大同帝國指出的明路,才會遭此羞辱。
其人只有寄希望於事情越鬧越大,讓正乾皇帝看到自己的虔誠,並拉自己一把。
孔端操不知道《孔子改制考》發表後,便由大同監部呈送到了御前,正乾皇帝其實一直在幕後密切關注著事態的變化,也包括仙源縣發生的事情。
原本位面的華夏沒有其人的存在,也照樣能作為世界一極長達數千年。
之後的衰落有偶然也有必然,儒家發展到了極致,失去了開拓創新的思想靈魂,沉迷於維護社會穩定的“禮”便是很重要的原因。
相對於真刀實槍地打敗弱宋開疆拓土,以“格儒”替代“禮儒”,為逐漸走向陳腐的儒家注入全新思想,儘量避免華夏再度沉淪,才是徐澤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孔端操這篇《孔子改制考》雖然錯漏甚多貽笑大方,卻也有積極意義。
至少,為有志於在大同帝國開宗立派的大儒們提供了新思路。
在這一件事上,孔氏子孫現身說法的效果要遠遠好於徐澤這個造反者。
孔子嫡脈子孫都能曲解老祖宗的學術觀點,其他人為什麼就不能以“探求真義”之名,從源頭重塑儒學之魂呢?
不過,孔端操雖有“小功”於還在築基階段的“格儒”,卻只是即將丟進垃圾堆之前的廢棄物最後一次被利用罷了。
如此雞毛蒜皮般的“功勞”,連換取孔氏現有的社會地位都不夠,更不可能獲得正乾皇帝的特別關照。
仙源孔氏說是天下第一家,卻只是儒家學派持續保護下的畸形之物,朽而不倒,強行續命千年,內部早就腐朽不堪了。
孔氏子孫也知道家族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才會在改朝換代之際,寄希望於出賣祖宗以延續家族的富貴。
說實話,換任何一個家族被當作吉祥物豢養這麼多年,也早嚴重退化了。
在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皇權時代,文不成武不就的孔氏子孫除了“貨”自己的祖宗,真的已經沒有什麼好“貨與”新的“帝王家”了。
既然孔氏無功於大同帝國,其族內的紛爭就與大同沒有半點關係。
孔氏之爭說大了是儒學根本路線問題,說小了就只是孔端友、孔端操兩兄弟面對家族困境做出的不同選擇。
致力於開創新儒的大同正乾皇帝,需要關照腐朽沒落的儒學老吉祥物孔氏麼?
因而,孔端操的行險一博註定得不到結果。
而且,其人的命運早就註定。
徐澤之前讓孫石丟擲《孔子改制考》這道命題作文,就是一個劇毒的誘餌。
孔氏兄弟若是拒絕解答此題,就別想在新朝繼續富貴;
老實答題又會大失儒教門徒之心,再難得到後者的鼎力支援。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然而只要願意放下所謂的“家族榮耀”,憑真本事吃飯就一點也不難。
當孔端友專注於家族利益而忽視了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時,便成了其弟孔端操筆下的腐儒,眼裡只有利益的人絕不可能逃過正乾皇帝的陽謀。
孔端友自持聰明,將家族一分為二,既給儒家正宗留下體面,又幻想在大同徐氏王朝還能延續家族富貴。
如此難看的吃相,脾氣好的教主道君皇帝能夠忍得,脾氣差的正乾皇帝也忍得麼?
當然,正乾皇帝好面子,就算忍不得,也不會做得太難看。
同須城梁氏、安陽韓氏、平州張氏等大族一樣,只要仙源孔氏願意遵守大同帝國的法度,並積極配合官府進行的社會改造,就不會有什麼事。
若是敢於抗拒,就問孔氏可有府州折氏的刀快,還是有洛陽種氏的頭硬?
尊孔尊儒最為虔誠的大宋朝廷都公開認定仙源孔氏不是仙源孔氏,沒有資格代表聖人後裔,大同朝廷若要修理不長眼的孔氏,會有心理負擔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