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不懼一戰(第3/3頁)
章節報錯
不僅深信,還被嚇得直接撒丫子逃跑。
大宋王朝就這樣兒戲般地丟了襲慶府,罪魁禍首孔氏也徹底失去了向大宋朝廷洗清身上汙名的機會。
更慘的是,陳達奉命率軍進入攻入瑕縣後,就迅速接管襲慶府六縣一監,卻拒絕接受孔端操的獻表。
原因很簡單,孔端操既不是代表儒家聖人子孫的衍聖公,也不是大宋正式任命的仙源縣令,更沒有據城與同軍一戰的實力和膽量。
其人的身份如此尷尬,有什麼資格向大同帝國獻表?
獻什麼表?
孔端友、孔端操兩兄弟的接連神奇操作,使得仙源孔氏不僅在大宋王朝掛上了亂臣賊子的惡名,也失去了與大同帝國講價的資本。
而隨著同軍入駐襲慶府的,還有大批基層行政人員。
其中,宗法最為嚴密的孔聖人故里仙源縣又受到了重點照顧。
直到此時,孔端操總算真正知道了“正宗的共建會”與滲透他國的生產互助組織共建會是兩個不同的形態。
大同帝國深入基層的社會治理體系註定會與世家大族的利益相沖突,最終必然有一方要做出讓步,或者被讓步。
孔端操已經不敢再奢望大同朝廷的衍聖公爵位了,其人就算再駑鈍,也知道只待大同帝國完成了對仙源縣的掌控,孔氏將再沒有機會維持往日的富貴。
甚至,還有可能因為千年來的族內利益分配不均而引來禍端。
其人沒有膽量發動族人對抗大同帝國對仙源縣的改造,只能破罐子破摔,在被自己已經玩臭了的孔氏子孫身份上繼續做文章。
於是,孔端操重新拾起了之前自己丟掉的《孔子改制考》,藉此闡述孔氏對大同的無限忠誠,希望能夠直達天聽,以求正乾皇帝拉孔氏一馬。
《孔子改制考》一經發表,便在同宋兩國掀起軒然大波。
該文的內容荒誕無比混淆是非倒在其次,撰文者乃是享受孔子福澤千年的嫡脈子孫,吃祖宗的飯卻砸祖宗的鍋,才真是厚顏無恥突破下限。
很快,襲慶府動亂的“真相”也被大宋朝廷逐步挖掘出來。
孔氏享受了大宋王朝百多年的禮遇,卻在關鍵時刻背反朝廷,如此無法無天忘恩負義之徒,難怪會做出此等數典忘祖的醜事。
大宋朝廷將孔氏的地位抬得那麼高,並不是孔氏為大宋的創立與穩定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文官治國以文馭武的政治需要。
時人汪洙《神童詩》中有名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生動闡釋了讀書人的高貴與光明前途。
聖人孔子思想培養出來的文官就是高人一等,血脈純正的孔聖子孫也應該高人一等,這就是大宋王朝不容質疑的政治正確。
所以,就算孔端操丟盡了儒家的臉面,大宋朝廷也不能將孔氏打倒而打自己的臉。
於是,衍聖公孔端友毅然拋家棄族,與趙氏共存亡的忠肝義膽便在大宋朝廷刻意宣傳下,與孔端操的無恥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此證明聖人子孫還是知禮守義的,忘祖投敵的只是一小撮缺乏教養的不肖子孫。
儘管這一部分人在數量佔絕大多數,卻沒有資格代表孔氏,能代表孔氏的,只能是承襲了衍聖公爵位的孔端友。
為了增加說服力,大宋朝廷還公佈了一則神話:
衍聖公孔端友負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夜泊汝水,奉像舟覆浪中,有三神人逆流而上,得之江濱。公焚香禱謝,煙篆“魯阜山神”四字。
以此盡力遮掩孔端操一系列愚蠢行為對孔氏、對儒家形象造成的惡劣影響。
至於孔端友身為孔氏當代宗主,卻不能以儒學和宗法管教好自己的胞弟,則被大宋朝廷選擇性地忽視了。
國家的宣傳機器本身就有鮮明的政治屬性,一切宣傳都是為了政治需要。
兩國相爭的戰場上,真刀真槍的較量大宋武夫確實不敵同軍,但在更有底蘊的文化戰上,大宋文官士大夫們不懼一戰!
:。:
閱讀網址: ,感謝支援,希望大家能支援一下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