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亂起聖人鄉(第3/3頁)
章節報錯
可現在的問題是兩國之間大戰將起的氛圍越來越濃,卻沒有真正開打,衍聖公就算要奉詔南下,也用不著這麼急。
更關鍵的是孔端友有妻妾數人,這些年來耕耘不斷,年近五旬都沒有子嗣,此生再誕下子嗣的可能性幾近於無。
其人南遷的時間再緊,也不耽誤他提前過繼一個兒子,完全可以在今天的會上一併宣佈,事實卻是略過了此事。
莫非,族人南遷避禍是幌子,真實的目的是為了分宗?
分宗避禍多頭押寶,乃是世家大族應對亂世危機的常規操作,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九百年前諸葛氏三兄弟分仕魏蜀吳三國的傳奇故事就不用說了,當今之世也有須城梁氏、府州折氏等族分仕同宋兩朝的先例。
真要是如此,無非犧牲孔端友一脈的利益,換取留在仙源縣的絕大部分族人的平安,也不算是壞事。
想通此節,眾人也就不再阻攔,紛紛說些難捨宗主、前途珍重之類的廢話後便各自散去。
教主道君皇帝之前雖然暗示過孔端友讓孔氏南遷,卻沒有為此下旨。
孔端友不僅是當代衍聖公,還兼著仙源縣縣令一職。
而仙源縣又是邊境州縣,其人負有守土之責,無聖旨不能擅離職守,要走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走。
孔端友會前便命家僕開始收拾細軟,會後又跟胞弟端操交代一些事,然後便回到府中靜待孔傳、孔端朝、孔瓚等人上門。
天黑時分,五輛馬車出了孔府,藉著夜幕的掩護駛離仙源縣。
一旬後,教主道君皇帝詔以直秘閣孔端友知江南西路袁州事,並賜家襄州南漳縣。
向來只作吉祥物的衍聖公居然外任上州,並且還被天子賜家孔氏祖宅千里之外的南漳縣並不是一件小事,意味著孔氏發生了大變故。
若是以往,肯定會掀起軒然大波。
但現在卻是大同步步緊逼大宋退無可退的歷史大背景,兩國大戰一觸即發,而大宋卻明顯沒有做好應對大戰的準備。
而在被動等待大同開戰的緊張壓抑中,能多一份力量以證明人心在宋也是好的。
關心此事的人,更多的是關注仙源縣乃至襲慶府會不會因此而出現動亂,自己的產業和勢力會不會受到影響之類。
就在孔傳、孔端朝、孔瓚等人護送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至聖文宣王廟祀朱印等寶物趕到南漳縣的第三日,京東西路傳來訊息:
仙源縣因縣令孔端友擅離職守,城中官吏軍兵無人統轄,社會秩序逐漸失控,有賊人趁機裹挾百姓,佔據縣城驅逐官吏。
自年初同軍大規模擴編的訊息洩露之後,大戰將起的陰雲便始終籠罩在大宋軍民頭頂,至此時已經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
當群體陷入大範圍長時間壓抑緊繃的情緒中得不到合理宣洩時,便會因為一些並不是太大的事引發不可控制的連鎖反應。
襲慶府七縣,仙源縣正好處於其餘六縣包圍中,城池低矮,又是聖人故里,守軍極少,亂起來很容易,平定起來也不難。
但訊息傳到襲慶府治所瑕縣後,知府徐處仁卻擔心東平府同軍會趁機由中都攻入瑕縣,不敢立即發兵平滅仙源之亂。
其人一面嚴守城池,一面向朝廷求援。
嚴格地講,徐知府的應對措施並無大錯。
政和八年,徐澤以李子義之名禍亂京東兩路時,徐處仁尚在知徐州事任上,曾於彭城城頭多次目睹同軍耀武,非常清楚同宋兩軍的戰力相差天壤。
此時,襲慶府早就被大同滲透成了篩子,以至於其人的政令難出瑕縣。
守軍不出城還有可能保住瑕縣,萬一出城遭到了同軍突襲則悔之晚矣。
只是,還沒等到朝廷收到徐知府的求援,仙源縣亂民引沂州同軍入境,敵軍即將攻入瑕縣的訊息便傳了過來。
襲慶府守軍大懼,爭相棄城而走,知府徐處仁也被亂軍裹挾一路遁入濟州境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