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同宋夏沒有演義(第3/3頁)
章節報錯
很明顯,可以作為大同討夏主要攻擊路線的地方,只能是剛剛取得的陝西三路。
而地域更加廣闊的河東和燕西兩路,就只能出偏師牽制夏軍的力量。
這也是夏國君臣認為大同不可能在秦鳳三路入手前滅亡夏國的原因之一。
畢竟,夏國雖窮,可也是有數千裡縱深,危急時能徵召數十萬大軍的頑強國家。
大同帝國若想滅掉夏國,最少也得投入十餘萬大軍正面作戰,而為了保障前線大軍所需軍糧的轉運民夫還將數倍於此。
以同軍的戰力,有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莫說拿下秦鳳三路,直接打過長江,再次滅掉內部還沒有理順的新宋政權都不會太費事。
何苦冒著後路被秦鳳路宋軍襲擾的風險,滅掉實際是本國助力的夏國?
所以,不光夏國君臣不相信大同現在會滅亡夏國,秦鳳路宋軍諸將帥也不相信這個玩笑般的訊息。
早在教主道君皇帝遷都南陽府之前,就曾迫於大同步步侵逼的巨大危機,派使者聯絡夏人,並援助了夏國大批物資,以期後者出兵牽制大同為大宋分擔壓力。
但夏人得了好處後,不僅沒有幫大宋,還趁大同滅宋之際,出兵攻下了西安州、懷德軍等地。
因而,夏國使者由懷德軍進入涇原路,就被宋軍士卒扣住,不允許其繼續前進。
得知夏人的來意,新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動了心。
由於大同莫名其妙的操作,本來是川陝獨抗同、夏兩國的必死局面,即將變成宋、夏兩國聯手抗同,當然是好事。
可惜,張浚雖然位高權重,名義上統管川陝兩地,實際卻號令不動一幫桀驁的西軍。
大宋朝廷亡而重生,威望盡失,若不是看在蜀地錢糧的份上,西軍大爺們連朝廷都懶得搭理,更別說時年才三十一歲的倖進之臣張浚了。
張相公也知道自己威望不足,到秦鳳路後,先訪問風俗,罷斥奸贓,再以小趙官家授予的“便宜行事”之權大肆封賞,以期籠絡住各地軍。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秦鳳路接連挫敗了夏軍和同軍的進攻,一大批戰將經受住了戰火考驗,在陝西軍民心中的威望日增,足以鎮守一方。
張浚代朝廷晉升這些人的官職,如其說是亂用職權,還不如說是對亂世軍頭個人威望輻射效應的追加認定。
所以,這番“官職大甩賣”的效果自然有一些,可也只“有一些”而已。
得知張相公對夏人的計劃動了心,之前才升官的諸將紛紛表示反對。
知熙州事劉錡乃是瀘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比張浚還要小一歲,趙構登基後,才特授隴右都護知岷州事。
其人的資歷最嫩,說話還委婉一點。
劉知州認為下宋夏兩軍嚴重缺乏互信,聯夏抗同沒有操作性。
宋軍可以在夏軍拖住同軍的情況下,攻擊永興軍路。
但本方的所有軍事行動完全獨立,不應該受到夏軍的任何影響。
而新任涇原路經略使曲端的話則直接得多——夏國想聯宋抗同可以,先退還西安州和懷德軍等地,並賠償大宋的損失。
還要將作惡屠殺宋民的夏軍將領交給大宋處置,再談其他。
因接連打敗夏、同兩軍而威震陝地的西軍新秀知秦州事李彥仙一如既往的狂傲。
其人話中有話,言“夏人狡詐無信又稱藩於同,焉知此舉不是大同的反間計”,就差公開指責張浚利令智昏、諸將只看表象不動腦子了。
聯夏抗同之事就這樣被西軍諸將攪黃,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卻不願就此放棄。
其人隨後以反攻永興軍路為名,調整了秦鳳路兵力部署,只待同夏兩國真打起來後再說服眾將出兵。
結果,還真讓張浚等來了機會。
九月初三,大同正乾皇帝釋出《討夏檄文》,正式向夏國宣戰。
閱讀網址: ,感謝支援,希望大家能支援一下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