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宋舊事不堪提(第2/3頁)
章節報錯
弱則劫掠人口物資,強則趁機入主中原。
面對這種等級的大兵災,普通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基本無法抗爭,不想躲入深山與野獸為伍,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佔有更多資源的大姓豪族卻有更多選擇,進則入仕新政權為胡人服務,退則結寨交“保護費”,實在不濟,還可以攜大量僮僕和食客渡江避亂。
但大姓豪族即便南渡也不會亂跑,會優先選擇資訊通暢、人煙稠密、開發度相對較高江南地區定居。
只有戰亂持續多年且不斷升級,導致這些地區也極不安全了,才會有人繼續遷徙,前往更加偏遠的蜀地、廣南,乃至海外。
經過歷朝歷代的持續開發,此時的廣南兩路的“宜居度”比起千年前的“百越”來說,已經不知強了多少。
可對大部分開拓精神不足的宋人來說,廣南仍是夷越遍地、瘴癧盛行的恐怖之地。
四年前,禍亂天下數十年的蔡京父子被淵聖皇帝定罪後,流放之所就是廣南東路。
讓身嬌肉嫩的貴人們逃往廣南地區與野蠻低賤的夷人為伍,然後不知什麼時候就死於無跡無形的瘴癧,還不如留在長沙投降大同做“順民”呢!
因而,趙構的“南幸”計劃一開始就遭遇了極大阻力。
不願隨駕前往廣南送死的朝臣們以“祖宗基業在北陛下卻欲向南”苦勸,而粗魯壯漢居多的御營班直則直接要求皇帝“行幸蜀地”。
蜀地乃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宜居度”比起廣南兩路不知強了多少。
逃去蜀地,丘八們的生命更有保障,也不用擔心錢糧俸祿拿不到手的問題。
由荊湖入蜀,最好走的通道是沿長江經歸州(轄地為後世湖北宜昌秭歸縣和恩施巴東縣)進入夔州(轄地為後世重慶奉節縣)。
但歸州已被同軍控制,此路已經不通。
其實,長沙府入蜀還有另一條通道:
先轉道荊湖北路阮州進入夔州路田氏土司的地盤,再經黔州(後世貴州)諸夷人羈縻州寨,再經遵義軍、播州、溱州、南平軍等地北上。
但這一程全是窮山惡水,道路極其難行不說,同軍岳飛部還已經攻入澧州,與阮州僅隔一個辰州,若是得知行在走阮州,必會來攻。
屆時,又有誰能為朝廷擋住這位俘獲“二聖”的同軍悍將?
就算朝廷能瞞過了同軍耳目,悄悄進入蜀地,也有很多困難。
自靖康元年大同討宋之後,早就不安分的蜀地夷人便再次作亂。
趙宋國內彼時早已四處冒煙,根本沒有能力顧及這些夷人,只能命各地官府謹守城池,放任夷人“自治”至今。
現在,行在不打招呼就倉促經過這些混亂地帶,很有可能撥動夷人敏感的神經。
彼輩要是誤以為大軍前來平亂,就此衝擊御營劫持皇帝,怎麼辦!
就算祖宗保佑,行在一路有驚無險進入了成都府,也沒有任何安全可言。
徐澤早年曾入蜀平定夷亂,至今還在當地百姓中擁有較高的威望。
實際上,大同帝國攻下江北和陝西六路後,就在積極謀劃攻取蜀地。
陝地同軍斥候頻繁越境攻擊宋軍,將警戒區域推進到了褒城(蜀地四路中的利州路興元府最北端縣)以北二十里,其意圖不言自明。
新任知興元府事兼任沿邊安撫使劉錡獨木難支,已經多次向朝廷上奏請求支援,。
因而,蜀地雖好,趙構卻自己擔心逃進蜀地只會是自投羅網,還不如前往廣南東路搏一搏。
其人乃假意答應將士們的要求,卻轉身披甲引弓,親手射殺了九名帶頭鼓譟的痞兵,這才震懾住眾人,強行帶領朝廷百官南逃。
“南幸”途中,趙構猶嫌一再勸諫的官員聒噪,下詔:
有敢妄議惑眾阻撓巡幸者,允許告發並其治罪,知而不告者斬!
不過,其人也擔心自己會感染不分貴賤的瘴癧。
在得知岳飛進入澧州就與之前造反的鐘相亂民武裝展開大戰,並沒有追擊慌亂逃跑的宋軍後,已經逃到郴州(荊湖南路最南端)的小趙官家便停了下來。
但其人之前擔心同軍銜尾追擊,跑路前命御營都統制王淵率大部隊殿後,導致身邊僅剩幾千御營兵馬,全然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