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彥仙此生不笑忠(第2/4頁)
章節報錯
二人皆是西軍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且暗中較勁多時,彼此都有較深的瞭解,李彥仙當然知道曲端為什麼會投降大同。
實際上,早在曲端未經張浚授權就擅自出兵懷德軍時,李彥仙就猜到了主動響應《伐夏檄文》的曲端遲早會走上這條“後路”。
此刻之所以逼問其人,只是為了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以爭取話術上的主動權,卻沒想到曲端如此混不吝,也沒了脾氣,稍稍放緩了語氣。
“你想說什麼?”
曲端看向不遠處計程車兵,清了清嗓子,道:
“大宋朝廷無能,立國一百多年,也窩囊了一百多年,打不過遼人就算了,還讓境內番人作亂,丟掉了交趾和銀、夏五州(夏國最先割據的地盤)。
這幾年更是被大同打成了狗,丟了京東丟河北,丟了河東丟京西,還接連丟掉六座都城,連皇帝都丟了倆,天下還有比這可笑對朝廷麼?”
李彥仙手中的長刀依然架在曲端的脖子上,卻任由後者辱罵朝廷動搖軍心。
曲端看到了其人的猶豫,更來勁了。
“大同壓服金國,平滅契丹,還在咱們眼皮子底下輕鬆滅掉了西狗,其氣吞山河之勢已成,螳臂當車阻擋大同一統天下者,化為齏粉就是唯一的結局。
你這個外來戶可以為了‘孝忠’之名舍掉全家老小和滿城軍民的性命,老子這個涇原人卻要為涇原路上下十幾萬戶百姓的生死存亡負責!”
曲端不愧是西軍將校中的佼佼者,幾句話就描述了同興宋滅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還順帶揭露李彥仙欲要犧牲滿城軍民成全自己“孝忠”之名的陰險用心。
李彥仙卻只是冷著臉,並沒有阻擋曲端在將士們面前大放厥詞。
因為後者講的都是實話,無法反駁,也沒必要反駁。
統兵打仗不僅比拼對戰雙方的戰略戰術,還極其考驗彼此的眼界和韌性。
善戰者必知天文、地理和天下大勢,善戰的李彥仙自然不是隻會盯著大宋而不關心天下大勢的魯莽武夫。
其人與呂圓登、李夔等心腹私下分析天下形勢時,也承認大同帝國一統天下之勢不可阻擋。
當年遭朝廷通緝時,他便果斷跑路,本就不是放著生路不走偏要尋絕路的死腦筋。
如果是夏、遼這樣的胡人蠻邦攻佔陝西並欲亡天下,那便是明知不敵,也不能屈身降賊辱沒先人。
可大同不僅不是番邦,還堂堂正正取天下,更接連平滅遼、夏兩國,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其遠勝大宋王朝的強大。
也只有大同這樣的勢力才能一統天下,重開太平。
李彥仙也想過假若自己投身大同,會在這亂世建立怎樣的功勳。
大同容不下將門軍頭和西軍壞風氣,對府州折氏、洛陽種氏、保安劉氏、三原姚氏這等樹大根深守著門楣度日的將門子弟來說,確實是沉重打擊。
但對心高氣傲的李彥仙來說,並不是多大的問題。
其人的傲氣來自於自身的能力,而非顯赫的家世。
滿腹用兵之道的李彥仙自信只要能有統兵作戰的機會,就算沒有家世幫襯,他也能在這亂世之中掙一份大大的富貴。
可惜,成也“孝忠”,敗也“孝忠”。
曲端這些年一直順風順水,根基全在涇原路,被大同左右夾擊,打不贏又跑不了,投降保富貴乃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而李彥仙卻是個鐵頭娃,為了“孝忠”之名,三年內兩散家財挽救必亡的大宋。
仿若為了“回本”而搭上一切賭紅了眼的賭徒,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投降大同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可李彥仙終究不是可以不要麵皮的曲端,此生是沒法脫了宋人的身份。
想到此處,其人乃收刀入鞘,對曲端道:
“李某見識淺薄,當不起閣下親自來請。你走吧,日後戰場相見,我再殺你!”
說完這句硬邦邦的話,李彥仙便丟下曲端,轉身,走向上城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