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同宋聯手滅夏國(第2/3頁)
章節報錯
幸好,大同還有潛在的盟友——新宋政權。
如同當初夏國主李乾順明知道聯宋抗同才是最佳戰略,卻只能選擇在大宋滅亡之際出兵爭奪殘宋領土以擴充實力一樣。
形勢窘迫的新宋政權,尤其是直面同軍壓力的秦鳳三路宋軍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而與夏國面臨的窘境有所不同的是,作為正乾皇帝欽點的“華夏法統之爭”的對手,新宋政權有資格教訓破壞“華夏法統之爭”的夏國。
而且,正乾皇帝還在《伐夏檄文》公開邀請包含宋人在內的天下豪傑出兵滅夏。
新宋即便攻打夏國,也不用擔心大同會藉機報復。
當然,唇亡齒寒的道理人人都懂。
在夏國還能勉強支撐時,宋人肯定不會利令智昏到助同滅夏。
可眼看夏國就要亡國,再不行動就真沒機會了,誰還能忍得住?
新宋知秦州事李彥仙有這樣的想法,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受李彥仙影響也同意這麼做,而直面夏人的涇原路經略使曲端更是早就有了具體行動。
曲端三十餘歲就能當上涇原路經略使,除了生逢亂世本身能力又非常出眾確實能打外,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其人乃涇原路地頭蛇。
不管是誰,要想在亂世之中有所作為,首先必須清楚自己的力量來自哪裡。
曲端的力量主要來自其人是涇原路地頭蛇的身份,註定了趁夏國國滅之際奪回本屬於涇原路的懷德軍和西安州,是其人根本不用糾結的必然選擇。
而且,收回這兩地的戰鬥也只能由涇原路本地兵馬來完成——夏國一年前侵佔懷德軍和西安州時,陝西六路一篇混亂,也是涇原路兵馬獨抗夏軍。
曲端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出兵的時機。
僅靠涇原路一路兵馬攻夏,只能撿漏,絕對不能有大的消耗。
早了不行,夏人還沒有被同軍打崩,反抗會很激烈,搞不好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
晚了更不行,等到大同攻破興慶府滅掉了夏國,就別想再出手了。
其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戰場隔絕,無法確認同夏之戰的最新情報,只能靠同夏兩軍的軍力差距和開戰時間胡亂推測大戰進展情況。
因而,等到同軍發來戰情簡報,早就等得心焦的曲端根本沒有再浪費時間判斷情報真偽,也沒有想過請示川陝宣撫處置使,就立即出兵攻打懷德軍。
同軍前鋒已經攻入夏國國都興慶府的南大門——西平府靈州城下,宋軍不出手就真沒有機會了!
戰鬥結果也證明了其人之前的判斷。
宋軍攻入懷德軍後,僅在平夏城遇到了一點象徵性的抵抗。
其餘各寨堡只有一些生活在當地的番人,見到了宋軍回來就直接開門再換東家。
而有了懷德軍的番人做帶路黨,西安州的收取還要更簡單——沒有任何抵抗。
至此,宋軍收到的所有情報都顯示夏國頻臨滅亡而急劇收縮防禦,正在於同軍進行戰略決戰,已經完全顧不上邊境的城寨了。
如此一來,曲端又面臨一個選擇:是見好就收,還是趁夏國滅亡狠狠地咬上一口?
戰機稍縱即逝,行事果決的曲經略自然不會多做猶豫。
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才趕到渭州平涼縣,曲端就再次傳回捷報:
其部已經北出兜嶺,連破賞移口寨、割踏寨兩座夏國營寨,斬首三百二十七級,俘獲夏國婦孺及牛羊若干。
張相公急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
但曲端已經攻破夏國城寨,再召其部返回已經於事無補。
而且,涇原路兵馬正在前線殺得興起,張浚這個光桿宣撫處置使也沒有足夠的威望和手段召他們回來。
想明白當前形勢後,其人乃傳信為國拓邊的大英雄曲正甫(曲端表字):
注意同軍動向,謹慎行軍,萬不可給後者可趁之機。
其實,根本用不著張相公特意提醒,老於用兵的曲經略早就想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