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京兆新軍顯神威(第2/3頁)
章節報錯
所以,當大同以援助西軍“打擊趁火打劫的夏人”為名派商隊運來糧食時,範宣撫明知道這是個有毒的誘餌,也只能閉著眼睛吃下去。
應該說,這些錢糧非常來得及時,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救了範相公一命,也挽救了險些陷入分裂亂戰的陝西諸路。
當然,大同帝國不是隻知施捨不要回報的大善人,這些由河南府直接運至京兆府的錢糧還附帶了不少苛刻條件。
並不存在真正的“援助”,表述成“交易”應該更合理一些。
而且,陝西窮鄙,雙方的交易總額也很有限,莫說陝西諸路,僅僅是永興軍路想吃飽還留存糧都不可能。
靠這點糧食,可能會迷惑部分沒甚見識的底層軍民。
但要想以此收買西軍中的大小軍頭,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而主動投降同軍,然後,重新適應一套完全不同的規則?
大宋花了上百年時間,投入無數錢糧都沒能餵飽眼高於頂的西軍,大同帝國啥政治待遇都不談,便想憑這點打發叫花子般的糧食收買西軍大爺?
只能說,想多了!
雙方終究是敵非友,不真刀真槍幹一場,只相信拳頭和錢財的西軍軍頭們是絕不可能輕易認輸的。
所以,當第三軍劉舜仁部攻入綏德軍,木麻部攻入解州後,均遭到了守軍的激烈對抗,雙方你來我往打了好幾天,兩部都沒能突破西軍的防禦。
不過,永興軍路西軍的兵力部署也因此而被打亂。
得知同軍第四軍由河南府澠池縣土壕鎮大舉西進,並連破乾壕、石壕兩鎮,兩日之內就打到了陝州治陝縣城下,之前還硬撐的西軍士氣頓時大跌。
陝縣即後世的三門峽市,與平陸縣隔河而望,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其地背靠黃河和中條山,不僅是黃河水運的重要樞紐,還是陝西諸路的“大門”。
由陝縣沿黃河向西南行進四十餘里的靈寶縣,便是古函谷關所在地。
為保證陝州的安全,宋廷之前就在此地部署有重兵,守臣為西軍宿將楊惟忠。
宣和二年,宋軍在大名府迎戰同軍時,因黃河冰裂而遭遇空前大敗,楊惟忠錯誤判斷形勢,曾和辛興宗等人意欲裹挾童貫割據河東。
幾年後的太原府危機,其人又與种師道、劉延慶等人逼迫道君皇帝出兵對抗同軍。
結果,這次軍事冒險再次遭遇大敗,接連葬送大宋多年積累到精銳兵馬。
道君深恨楊惟忠再三敗壞國事,尋機將其人打發到淮南東路。
之後又接連貶斥,將其降為武翼大夫,華州兵馬鈐轄兼永興軍路第六將主將。
趙桓繼位後撥亂髮正,升楊惟忠為武功大夫,永興軍路安撫副使兼知陝州事。
新宋建立後,趙構暫時沒辦法給陝西諸路提供充足的錢糧供應,便對文武官員大加恩賞,又升楊惟忠為武略大夫,並委任其人為北道副都總管。
總之,兩宋朝廷都對控扼陝西咽喉的陝州極為重視,兩任皇帝也對守臣楊惟忠一再加官晉爵。
但除了這些虛頭巴腦沒有什麼實際用處的官爵外,朝廷近一年來輾轉供應陝州的錢糧還沒有大同給的多。
這也導致了大戰開始後,在西軍成名多年的楊總管堅決不肯投降,其人麾下的將士卻沒法與主帥的情緒保持一致。
賞錢大縮水,換別人早不幹了,還是看在老總管的面子上才應付應付。
要爺爺們拼命?
得價錢!
在第四軍官兵對猛烈攻擊下,陝縣僅僅堅持了小半天就搖搖欲墜。
軍情危急,楊惟忠只能不顧自己五十五歲之齡,親自率領家將親兵出城打反擊。
然後,被正值壯年的同軍營正王德抓住機會,反衝鋒一波,斬其於馬下。
主將戰死,士氣本就低迷的陝縣守軍當即開啟城門,投降了。
陝縣既下,牛皋果斷抓住時機,暫時放棄黃河對面夏縣、平陸、芮城三城,率軍沿河急進,接連拿下靈寶、虢略(虢州治所)、湖城、閿鄉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