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鐘相洞庭擒趙構(第2/3頁)
章節報錯
明修棧道不成,那就暗渡陳倉。
如:以龍圖閣直學士錢伯言知潭州、以直秘閣王圭為江南西路招撫判官,遣兵部員外郎江端友等撫諭湖、廣、江、陝諸路,及體訪官吏貪廉、軍民利病。
表面看是“打壓”這些建議南渡的大臣,卻是將他們發配到長江以南籌備錢糧、招募軍隊、安撫百姓,其實就是為南渡做退路。
而對“信用”的主戰派,則委以前線督戰的重任。
如:以起居舍人唐重督荊門軍,以監察御史張所督潛江,以荊湖北路經制副使傅亮督復州,等等。
求戰者得戰,全部頂到前線去。
如此,不到半月時間,本就沒有編滿的新宋朝堂竟然去了小半大臣,小趙官家的耳根頓時清淨了不少。
其人又命樞密使黃潛善親自督辦,命御營官兵蒐集沿江所有船隻,盡皆集中到宜都、松滋、江陵、公安等地嚴加看管,隨時準備“支援前線”。
在新宋君臣緊張備戰中,時間匆匆來到十月下旬,同軍第七軍由襄州、郢州兩地同時攻入荊湖北路,宣告新一輪的同宋大戰正式開始。
荊(江陵)襄(襄州)一體,襄州、郢州居高臨下,處於沮水、漳水、漢水上游,同軍順水直下攻打江陵,兵力和物資投送都非常容易。
儘管有主戰的大臣親臨一線督戰,新宋軍隊的作戰意志明顯要強於舊宋禁軍,但在同軍的猛烈進攻下,前線各寨堡仍是在短時間內相繼告破。
開戰僅兩天,岳飛便將戰線推進到了長林和潛江兩縣的防禦外圍。
無論是長林還是潛江,距離江陵皆只有兩百餘里,這兩地一旦被攻破,同軍的騎兵都能在一日內推進到江陵城下。
江陵過於靠近大同邊境,缺乏防禦縱深的弊端在此戰中盡顯無疑。
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該考慮如何增援前線以扛住同軍的攻擊了,而是趕緊將忠於朝廷但的軍民撤到長江以南。
要知道,江陵城內外不僅有行在數量龐大的朝廷官員和御營大軍,還有包含他們親屬在內的南逃百姓數萬人。
即便朝廷提前蒐集了大批江船在江陵和公安等地,可想要在短時間內將數量如此龐大的人員全部運過長江,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實際上,早在同軍突破荊門樂鄉鎮防線時,之前還在叫囂“絕不後退”的朝臣們就已經慌了神,轉而勸說官家以江山社稷為重,趕緊渡江。
反倒是趙構以“不負前線將士”為名,一再強調自己要堅守江陵,死活不肯撤退。
當然,小趙官家雖然年輕氣盛,不願丟下忠勇的將士們私自跑路,卻也知道百姓乃是國之根本,其人當天就下令黃潛善組織船隊運送驚恐萬狀的百姓渡江。
一時間,江陵附近的長江水面千帆盡展,眾多由京西兩路逃至此處的百姓揮淚登船,前往此生都有可能再不會回來的江南諸地重置家業。
眾多的渡船之中,有一艘護衛眾多的四車戰船格外引人注目,只有極少數人知道船上護送的正是潘賢妃和皇子趙旉等貴人。
不過,小趙官家的“仁義秀”僅僅持續了一天時間,便因為同軍狂飆猛進,前線不斷告急而被其人丟到了一邊。
趙構起初還能勉強鎮定,命黃潛善騰出所有大船運送前營將士和部分官員渡江,其人留下來為眾人殿後。
可是,只過了半天時間,同軍攻上長林縣北城牆的緊急軍情送來,其人就再也裝不下去了,當即登上快船跑路。
為防止同軍利用俘獲江船後渡江追擊自己,趙構臨行前下令焚燬所有小船。
黃昏時分,無數百姓攜老扶幼趕至江邊,卻見官兵將小船集中起來一把火燒掉,隨即又登上大船楊帆而去。
百姓絕望的哭聲隨著北風傳到數里之外的長江南岸,聞者無不落淚。
而遠在兩百里之外的長林和潛江,深入前線督戰的張所、唐重等大臣卻在踐行自己絕不退縮的承諾。
同軍攻上長林北城牆後,唐重親自率預備隊上城支援,死在亂戰之中。
隨後,長林告破。
督戰潛江的張所比較知兵,防禦做得更好,城池被攻破的時間要比長林晚一天。
城破之後,張所還率部分將士退入城中與同軍展開巷戰,最終力竭被俘。
大國之間的戰爭勝負,首重國力和動員能力,再比戰略規劃和戰爭準備,最後才是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