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聲東擊西取福建(第2/3頁)
章節報錯
新宋朝廷除了交給宣撫福建路的劉韐一疊空白官憑文書告身外,再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隨行,後續的增援更是不用想。
也就是說,趙構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必然不可能成為同宋主戰場的福建路,以將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應對兩國大戰。
福建路能不能守住,能守多久,都只能靠劉宣撫個人的努力了。
重任在肩,劉韐到達南劍州的當天,當天便從陳桷檄手中接過福建軍政大權,隨即派信使入建州,向叛將張員送交自己的親筆信。
其人帶著朝廷的招安誠意而來,給了叛軍兩個選擇:
其一,叛軍全員調出福建路,前往江南西路江州駐守,張員可授統制之職,其餘叛軍頭目等皆有官差。
其二,授張員知興化軍事之職,為顯示朝廷的誠意並打消叛軍的顧慮,特准許其人帶走三百親兵自保,其餘叛軍則要打散並開出建州接受整編。
形勢危急,容不得劉宣撫與叛軍慢慢黏糊,其人只給了叛將張員三天的考慮時間。
收到劉韐的親筆信,張員就知道朝廷動真格了。
繼續對抗,還是接受招安,抑或真的投靠大同,必須在三天內做出選擇。
其實,擺在其人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接受招安。
移鎮江州看起來還能繼續抓住軍隊掌控自己的命運,卻是個大陷進。
朝廷不給錢就殺官造反的叛軍自然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這些烏合之眾之“團結”起來對抗朝廷,只是兵變後迫不得已的抱團求生而已。
張員也只是勉強能夠服眾的叛軍頭目,並沒有絕對的威望。
真要離開熟悉的建州,前往江州前線為朝廷繼續做炮灰,上層頭目還能逐一說服,絕大部分的底層士卒卻肯定不會依。
其人若是堅持這麼做,都不用走到江州,估計還沒出建州,就有人割了他的腦袋找劉宣撫領賞。
投靠大同帝國也不可取,拼著掉腦袋的風險搞出這麼大的事,卻換不來大富貴,傻子才會這麼幹。
張員若是有意投靠大同,早就投靠了,哪裡還要磨蹭到現在?
繼續對抗更不用想,張員窩在建州白白浪費這麼長時間都不敢打出來,更沒信心在熟悉福建軍政事務的劉宣撫手下走一遭。
所以,擺在其人面前的選擇就只剩下接受招安,前往興化軍就職知軍一個選擇。
實話說,這個選擇並不算差。
殺人放火受招安乃是大宋底層人士博出身的常規操作,做得好還能得善終。
但殺人也不能亂殺,張員當日沒能控制住兵變的形勢,亂兵當場殺死了福建路轉運副使毛奎、判官曾伃等人朝廷命官,這就有些過了。
要想事後不被朝廷清算,就必須擁有足夠自保的力量。
只選三百人赴任,顯然太少,靠這點人掌控興化軍三縣都非常困難,更別說劉韐老鬼事後翻臉怎麼辦?
僥倖心理絕對不能有。
張員乃向劉宣撫表示自己願意前往興化軍繼續為國效力,但兄弟們本來就因為朝廷沒信用欠錢不發才鬧事,現在也不敢相信朝廷的任何承諾。
劉相公若有心招安,則讓當日鬧事的老兄弟自行選擇接受整編還是去興化軍。
兵變當日,建州士兵大閱,現場計程車兵有近三千人。
真正鬧事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張員的意思很明白就是這些人都隨他走,劉韐自然不可能接受這個條件。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也是招安的常規套路。
信使飛奔來往,雙方不斷砍價,關於招安的條件逐漸達成了共識:
知興華軍條件不變,劉韐允許張員帶八百人赴任,而後者則需要穩住其餘叛軍,確保劉宣撫順利接收建州。
眼見招安就要成功了,叛軍小頭目宋博趁張員調動心腹人馬時的混亂,以“張員要賣兄弟們換富貴”為口號突然發難。
雙方混戰一陣,各自死傷幾十人後又迅速分開。
張員佔據建安城東,宋博佔據城西,緊張對峙。
事發突然,兩人手中掌控的軍隊都有限,為增加勝算,各自許諾加威脅,待到說服城中處於混亂中的軍隊加入本方再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