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佔盡優勢的大同帝國並不是一味壓榨大宋,還會開出一些互惠條件。

幾年下來,大宋王朝上下都適應了正乾皇帝這種極其古怪的外交原則。

此番,万俟卨能夠迎回宣和太后,也沒有出乎一些聰明人的預料。

想來這又是一次“互惠”外交,新宋肯定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只不過新任右正言万俟卨極其油滑,滿嘴沒句實誠話,沒人知道其人究竟代表官家向大同出賣了哪些利益。

只有趙構自己清楚,其人真的沒有出賣太多國家利益。

而且,事情也並不是像表面這樣順利。

正乾皇帝這次還是沒有接見宋使,卻讓万俟卨給趙構帶回了其人的口諭:

“勿要分心,安心備戰,等朕會獵荊湖”。

很明顯,正乾皇帝早就窺破了小趙官家的心思,也配合了後者的表演。

但這些小手段可一,可二,卻不可再三。

新宋政權還是要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才能贏得與大同帝國正常對話的機會。

不過,徐澤這道口諭是由大同外部尚書王四親自傳給万俟卨的,兩國中僅有徐、趙、王、万俟四人知道此事,這也就給小趙官家留下了可操作空間。

宣和太后迴歸的當日,趙構率百官出城相迎,儼然將此事當做了自己的政績。

隨後,又以賢妃潘氏生皇子趙旉,赦天下,並在邸報中大肆宣揚趙氏的接連喜訊。

接著這兩大喜事,趙構終於熬過了最難的政權初創期,也徹底鞏固了自己的皇位,終於可以動一動勉強湊合到一起的彆扭朝廷了。

當然,這事用不著小趙官家親自下場。

早在新宋朝廷迎回宣和太后的第二日,就有嗅覺靈敏的大臣上章,

彈劾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曾以“滅國之恨未報不宜主動和談”為由,阻止万俟卨出使大同,意欲隔絕天家親情,其心可誅。

好不容易壓制住的朝堂再起爭鬥,小趙官家依然採取了“留中”處置,卻沒有指責上章之人不顧大局云云。

聰明的朝臣們敏銳地發現到了皇帝的態度變化,紛紛上章譴責李綱的各種大逆不道行為,恨不得將大宋滅亡的全部責任全扣在其人身上。

“倒李”行動迅速升溫,之前一直被李綱壓得死死的黃潛善、汪伯彥二人也終於從幕後走向了臺前,公開自己的“倒李”立場。

一面是元老重臣,一面是皇帝的心腹親信,矛盾一旦公開,小趙官家必須及時做出明確表態,絕不能繼續和稀泥。

當然,既然是朝堂爭鬥,肯定不可能真的一面倒。

有人急不可耐地衝上去瘋狂亂咬李綱,以換取給皇帝做狗腿的機會,自然也有人為了江山社稷做諍臣,欲要保住剛直的李相公。

朝堂上的爭鬥不斷升級,很快就轉移到了民間。

陳東、歐陽澈等人接連上書三次,歷數黃潛善、汪伯彥、張浚、楊沂中等奸臣矇蔽聖聽,隔絕內外,孤立忠良,

要求小趙官家挽留李相,罷去黃、汪,且不應偏安荊湖,應立即組建親征行營,明確宋同不兩立的政治立場。

幾乎是靖康元年李綱免職事件的翻版,在小趙官家罷免李綱之後,陳東、歐陽澈等人再次組織民眾伏闕上書,以讓年輕的皇帝聽聽“民眾正義的呼聲”。

可惜,小趙官家確實很年輕,所以很衝動。

伏闕行動剛剛開始尚未形成規模,趙構便命御營緝拿了裹挾民意威脅自己的暴民。

當日,“語涉宮禁”的賊首陳東、歐陽澈便被斬首。

閱讀網址: ,感謝支援,希望大家能支援一下手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