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奸臣的用途(第2/3頁)
章節報錯
“臣,臣願為陛下赴湯蹈火!”
“呵呵,不用你赴湯蹈火。朕且問你,高麗之事,你知道多少?”
“臣——”
王黼有些為難了,高麗的情況他知道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
趙宋王朝的外交必須服務於軍事和政治需要,高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榮幸地排在了趙宋外交優先順序的第三位——前兩位是遼、夏兩國。
而比夏國還要陌生一點的高麗被同舟社打敗之後,便與趙宋王朝斷交多年,說起高麗現在的情況,趙宋朝廷還真沒人清楚。
王黼升為宰相後,既沒動機也沒有渠道瞭解高麗的近況。
投降大同後,更是一門心思研究趙宋朝政得失問題,根本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眼見好不容易到手的機會就要飛了,其人大急,卻又不敢欺瞞英明的正乾皇帝。
想明白自己的處境後,王黼洩了氣,決定還是照直說:
“臣只知道一些高麗的歷史,且知之不詳。”
徐澤要的只是王黼的態度,自不會故意折騰其人。
“政和六年,同舟社以武力降伏高麗,雙方隨之建立‘同盟’關係。
四年後,大同立國,高麗前任國主王俁已經辭世,其繼任者王楷主動向我大同稱藩,並親自來燕京求朕冊封。
上個月,高麗權臣李資謙突然作亂,囚禁其國主。
應王楷之請,大同數萬大軍已入高麗平亂。”
正乾皇帝的語速很平緩,但透露的資訊量卻極大,傳入王黼的耳中,便如錢塘江大潮般強烈撞擊其人的內心。
十年前,徐澤還只是登州第二將正將,就能一戰打服高麗,已經不算什麼奇聞了。
如今,大同立國才四年,就已經強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北面壓得強勢崛起的金國絲毫不敢動彈,西面逼迫桀驁難馴的夏國主動稱藩,南面才教訓了不知敬畏的趙宋,東面卻在著手滅亡高麗了!
徐澤只是回顧了同麗兩國的交往史,話中絲毫沒有透露對高麗的惡意。
但王黼仍能堅信高麗就快滅亡了——沒有誰能逃得過正乾皇帝持續十年的佈局,堂堂大宋王朝都不能,小小的高麗更不能。
不過,其人更關心的是正乾皇帝為什麼要主動給自己透露這些資訊?
用不著王黼瞎琢磨,徐澤很快就給出了答案。
“王卿素有治國之才,對於平定高麗之亂,可有計較?”
說王黼“素有治國之才”顯然有些誇大,但其人能夠年紀輕輕就登上高位,力壓一眾趙宋大臣,並與老奸巨猾的蔡京鬥個旗鼓相當,肚子裡還是有一些貨的。
只是,其人連高麗國內的過去都是一知半解,這些年究竟發生的事情更是剛從徐澤嘴中得到一鱗半爪,自然沒法為大同平定高麗之亂提供什麼計策。
但正乾皇帝要問的,也很明顯不是表面的意思。
王黼不愧是善窺人主之意的大奸臣,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該說什麼。
“陛下,臣聽聞高麗民風迥異於中土,且華、土之爭由來已久。
以臣愚見,若只為平一時之亂,遣一上將軍打敗叛軍,然後重建高麗國政即可。
若要致長久太平,則打敗叛軍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敦教化、移民風、混宇內,務使其國上下皆慕我大同聖德方可。”
徐澤並沒有點評王黼的建議,而是詢問起其人:
“高麗遭此動亂,朝臣十去七八,已經無法支撐正常的行政運轉,王楷只能求朕為其輸送賢才,王卿可願屈就高麗平章事一職?”
數萬同軍已經開進高麗,這個時候肯定已經開始剿滅亂軍了。
所謂的高麗平章事,更多的時候是要履行配合大軍平亂提供糧草的轉運使之職。
換成大同體系內的官員領此職,自是刷功勞的好機會,但換成王黼這種名聲不好的外人,卻是有些吃力不討好。
遠到高麗為一相,不如大同知一府。
只是,王黼要想進入大同官僚體系,並獲得一個較高的起點,就必須邁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