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天命所歸趙老九(第3/3頁)
章節報錯
同軍上半年打到臨安城下,卻又退了回去,連帶之前佔領的唐、蔡、汝三州和潁昌、淮寧兩府也還給了大宋。
誰敢肯定這次不會再來一次?
再說,康王一個人,最多再加一名護衛(高世則),能換幾個人的富貴?
憑什麼富貴給你,而不是我?
雙方誰也不能說服誰,便僵在了苽陂鎮。
流民本來就沒有什麼組織性,每日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都是人。
有人為了夢想中的富貴不願意走,有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都沒指望過富貴。
隨著一些隨身糧食快要吃完而不得不走的流民南下,康王在苽陂鎮的訊息也被他們帶到了蔡州,並被知蔡州事汪伯彥探知到。
汪知州見識不凡,站得位置又高,掌握的資訊自是資訊面狹窄的流民沒法比。
其人很清楚大宋這次在劫難逃無法避免,但大同想要一統天下也沒那麼容易。
正乾皇帝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那篇喊打喊殺的檄文有多麼短視,完全不具備即將主宰神州的王者氣度。
大宋會亡,但擁護大宋的忠義人家不會亡。
不說大戰開始後眾多攜家帶口逃往江南的大戶人家,僅僅是京西和淮南四路因戰爭而破產的百姓,戰後就絕對不會消停。
上千萬人級別的大動亂,便是軍隊再能打,也會被拖得筋疲力盡,休想在短時間內平定各地的動亂。
這些都是正乾皇帝會為自己的狂妄而付出的代價,也是大宋不滅的希望所在。
這種形勢下,投資一位頗得民心的親王,絕對奇貨可居。
只要能夠掌握康王,無論是等待大宋滅亡後擁立其人以獲取奇功,還是在事不可為時交給大同換富貴,都穩賺不賠。
汪伯彥的行動力極強,想到就做。
其人許以重金,命心腹人裝作流民攜帶帛書前往苽陂鎮,聯絡被困的趙構。
他自己則親帶一千州兵趕到上蔡縣東北側的澺水西岸接應康王大駕。
得虧流民的鬆散和多方意見不一,雖然險而又險,但汪伯彥的計策還是成功了。
當趙構在蔡州人馬的接應下摸黑逃到澺水西岸,見到率軍相迎的汪知州時,心情激盪之下,一把拉住後者的手,鄭重承諾道:
“它日見到天子,當首汪知州以京兆之薦。”
趙構一個倍受猜忌的親王,莫說京兆府這麼敏感的人事任選,便是一個小小的縣令,甚至一個縣尉、主簿都沒有權利置喙。
很明顯,在經歷了生死大磨難後,其人已經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強烈野心,這句話就是對“救駕”有功的汪伯彥政治承諾。
而對汪伯彥來說,一個勃勃野心的皇弟顯然要比一個富貴閒王更有投資價值。
其人當即以潁昌府流民作亂道路不通為由,請康王殿下先如蔡州安頓,再聯絡大同完成出使任務。
大宋危在旦夕,肩負出使重任的趙構卻要南轅北轍。
汪知州的藉口相當荒唐,康王卻欣然從之。
雙方心照不宣,都到這個時候了,還出使什麼,坐等大宋滅亡再起兵就行了。
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當改變大人物的經歷化為影響歷史走向的傳奇故事時,在後人看來,大人物的天時亦是“天命”。
當趙構在汪伯彥的護送下回到汝陽縣城時,其人的“天命”也恰好到來。
歷經艱險的大宋門下侍郎耿南仲也趕到了汝陽,雙方意外相遇。
一見面就得到耿延禧死訊,給了千里尋子的耿相公極為沉重的打擊。
但康王也差點被流民弄死,亂世之中人命不如狗,不認命又能如何?
耿南仲哀痛之餘卻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重要公務,流著眼淚宣佈皇帝的最新旨意:
以康王趙構為京西北路兵馬大元帥,加安國、安武軍節度使,命其迅速起兵,入衛臨安。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