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部初時僅有兩千餘惶惶不安的亂兵,除之不難。

但朝廷兵馬被李成阻隔,牽一髮而動全身,皆不敢輕舉妄動。

而李成也需要有這麼一個傻大膽扯旗造反,為自己分擔來自朝廷的壓力,乃放任李福在自己的後背的搞事。

如此一來,兵力本來集中的淮南路便出現了大缺口,讓李福部亂軍得以迅速擴張。

李綱擔心事態惡化而導致形勢失控,只能如實上奏朝廷,請天子再降聖旨先穩住李成,再調集重兵圍剿李福。

首相吳敏乃是李綱的政治盟友,其人同樣不習兵事,卻知道朝中政治鬥爭的嚴酷。

彼時,道君朝奸黨基本被清除,大宋面臨的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卻一個都沒有解決,沒了奸黨,朝中眾人的怨氣便很自然地指向了並無殊功的首相。

吳敏本身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的情況下,為了保住李綱,也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盡力淡化李福部亂軍造成的危害,並寫信給李綱儘快平定動亂。

由是,淮南軍情急如星火,臨安朝廷卻是穩如泰山。

等李綱勉強穩住李成後,李福部亂軍已經擴張到了廬州、滁州等地,並裹挾兵馬四萬餘人,表面實力已經遠超李成。

數量如此龐大的亂軍究竟能不能打另當別論,至少,內憂外患的大宋朝廷已經沒有能力再強行剿滅這麼大的武裝了。

若任由亂軍繼續南下,再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形勢將越發不可收拾。

兩淮路形勢糜爛至此,負有宣撫地方之責的李綱束手無策。

其人意識到自己真的要做歷史罪人了,只能提前寫出請罪書,準備萬一事有不諧,便懇請朝廷降罪責罰。

到了那個時候,也只能一死以謝天下了。

沒想到,前線卻在這個時候傳來了意外的好訊息:

李福率亂軍東渡來安水,欲要攻擊真州以取得渡江點。

恰逢裨將韓世忠率千餘眾迂迴到李福部渡河點,其人奮勇當先,直入敵陣。

亂軍雖眾,卻為韓世忠武勇所懾。

雙方大戰多時,亂軍不敵,只能撤退,官軍卻緊追不放。

亂軍一直逃到清流水,李福自知不能再跑,只能硬著頭皮回師迎戰,被韓世忠斬於陣中,餘部大恐,盡皆棄甲而遁。

韓世忠關鍵時刻的一戰勝利,不僅救了李綱,也救了大宋。

賊首授首,亂軍必不能持久。

本來報了求死謝罪之心的李綱當即撕掉請罪書,改為韓世忠報捷,並令其餘各部抓緊合圍,勿要使亂軍再度流竄。

廬州庸安鎮。

亂軍營地外,蘇格、楚國璋二人攔在了韓世忠的馬前。

“五哥,你真要一個人進去?”

韓世忠抽出馬鞭,作勢要抽打二人。

“你們怕甚?!都什麼時候了,還他孃的嘰嘰歪歪?國難當頭,老子不入亂軍營地,他們就會自己跑過來投降?”

短短十餘年間,大宋由熱火烹油的“盛世”走到了頻臨滅亡的現在。

京東、河北、河東等路,甚至東京開封府等原本屬於中原王朝精華核心區域盡皆淪為敵境,世道滄桑變化莫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