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休戰息兵的希望(第2/3頁)
章節報錯
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員,僅這三個方向最大可聚集二十萬左右的勤王大軍。
再加上各地響應勤王詔自募軍隊的“義民”武裝,與死守堅城的京營兵馬相互配合,不敢說一定能打贏同軍,起碼和談時更有底氣一些。
可惜,這些只是理論上資料。
現實的情況卻是為了實現以戰爭手段摧毀更多的陳腐勢力的目的,徐澤提前大半年時間就故意洩露了即將用兵趙宋的資訊,以讓後者調集力量做好戰爭準備。
但趙宋朝廷的應對卻極其遲鈍,除了遷都臨安避敵外,趙宋君臣一直都是被形勢推著走,根本談不上主動應對。
因而,當徐澤發動討宋之戰,趙宋王朝從朝廷到地方都亂作一團。
以勤王之事而言,儘管教主道君皇帝在甩鍋給趙桓跑路之前就下達了勤王詔,但各地兵馬的反應速度和勤王決心並不一致。
如辛興宗和李孝忠這等勤王詔下發之後就立即起兵響應者,其實只是極少數。
更多的人或者已經完成開拔,卻走一程歇一陣。
甚至,有不少兵馬已經走到了相距南陽府只有三四百里的地方,仍要再歇一歇,藉口很正當——等待後續勤王大軍,堅決不給同軍逐個擊破的機會;
或者,鼓勵治下百姓“共赴國難”,趁機狠狠刮一層地皮之後,再以軍隊久不習陣難堪大用為由先抓一段時間的訓練再說;
或者,乾脆再狠一點,直接刮地皮颳得激起民亂,就更有理由不用派兵勤王了。
這一切亂象的背後,其實都是大宋軍力不振屢屢敗於同軍的必然結果。
數十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正規禁軍都打不過曾經弱小的同軍,靠現在七拼八湊的勤王兵馬急著趕上去,除了白白送命,實在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大同帝國蓄謀已久,大宋這次很有可能頂不住,搞不好就會被滅國。
既然結果已經註定,又何必做無謂地犧牲?
還不如趁著天下即將大變,儲存實力靜觀時局變化。
畢竟,王朝鼎革之時,有糧有兵有地盤的一方諸侯就算不能爭霸天下,至少也能在投靠強者時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可若是平白消耗了這些寶貴的資源,真等到天下大亂,怕是自己的小命都難保。
如此形勢下,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拋開這些別懷心事光吆喝不行動的文武官員不談,真願意勤王的忠臣義士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不是想勤王就一定能趕到臨安的。
先是募集私兵準備勤王的各地大豪,是不小的隱患。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還不是已經被朝廷通緝的李孝忠,而是曾被教主道君皇帝請到東京“論法”數年的妖人鐘相。
據說,其人已經在洞庭湖周邊拉起了數萬人的隊伍,也算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只是,這些橫行一方的地方大豪雖然響應了勤王詔起兵,動機卻非常可疑。
到目前為止,僅有李孝忠一人真將自己的隊伍拉到了臨安城下勤王,其餘募集私兵者則還在“打造器械,抓緊訓練”。
至於這些人訓練好了,是要對抗同軍,還是對抗朝廷割據一方,就只有天知道了。
還有一年前借隆德府之亂擁兵自重並禍亂數路的軍頭李成,也積極起兵勤王。
其部的駐地在南陽府東南方向的淮南東路光州,最佳勤王路線應該是順淮水西進京西北路的信陽軍,然後北上蔡州,再經唐州進入南陽府。
但李成起兵後,卻出人意料地跑到了南面的黃州,要求守軍放開城防讓其部就地補充並休整。
理由是其部實力有限,恐途中遭同軍偏師打擊,需匯合其他勤王兵馬方可前行。
黃州地處淮南西路西南角,與京西北路、荊湖北路相連。
其治所黃岡縣位於長江北岸,與荊湖北路鄂州武昌縣隔江相望,朔江而上百餘里,便是江防重鎮江夏縣(後世的武漢)。
李成藉著勤王之機衝入黃州,實際已經跳出了朝廷為其限定的困獸之地——光州。
若讓其部站穩腳跟並繼續南竄,進入錢糧豐足的荊湖北路,再匯合人數雖眾戰力卻有限的鐘相部亂民武裝,後果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