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同軍遠道而來(第2/4頁)
章節報錯
局勢急劇變化,皇帝之前的詔令已經不能再繼續執行了,至少不能盲目執行。
擺在朱氏面前的選擇有三條。
其一,繼續向西,越過內鄉縣,進入永興軍路,等待南陽府危機解除再回臨安。
此舉有可能躲得過同軍的打擊,並保住自己和兒子的安全。
但天家薄情,等皇帝趕跑了同軍,要是哪個臣子亂嚼舌根,提起皇后危急時刻違抗君命帶著皇長子遠走意圖不軌,搞不好就會有廢后之禍。
就算沒有奸臣從中挑撥,這事也肯定會在性格憂鬱的皇帝心中埋下一根刺。
而臨安萬一陷落,天子遭受不測,大宋覆亡,其人孤兒寡母流落陝西被一幫軍頭控制,也極度危險。
其二,趁同軍剛剛抵達臨安尚未完成圍城的時機,冒險潛回城中。
此舉實際是遵從皇帝之前“天明後速回”的詔令,政治風險最小,但軍事上的風險極大。
臨安城暫時是沒有被圍困,可同軍究竟來了多少人、如何佈防、哪條路可走等情況全不知道。
盲目趕回去,有可能運氣好能順利回城,可要是萬一途中碰到了敵人,誰能保住她們母子平安?
實際上,這一行動就無法施行,因為擔任扈從的御營禁衛雖有數百,卻沒有一個人敢在這個時候回臨安。
沒有禁衛扈從,朱氏一個婦道人家便是膽子再大,又如何能帶著兒子回城?
其三,老實等待皇帝最新的詔令再做安排。
此舉看似呆傻,卻是最可行綜合風險也最小的辦法。
當今天子趙桓不僅文藝天賦與其父教主道君皇帝相差甚遠,就連為天水趙氏開枝散葉這件人生大事上也遠遠趕不上太上皇。
大概是父皇移情別戀導致生母王皇后鬱鬱而終的童年記憶給年幼的趙桓留下了心理陰影,其人長大後於女色一項上並不怎麼打緊。
以至於趙桓如今年滿二十六歲都做了皇帝了,後宮卻單薄得不像樣子,僅有十年前便與其結為夫婦的皇后朱璉一人。
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結果,便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太子妃朱氏為年僅十七歲的趙桓誕下了長子趙諶。
四年後的宣和三年,朱氏又為趙桓生下了一個女兒。
除此之外,趙、朱二人便再無其他子女。
而趙桓又沒有再選過妃子,自然不會有更多的子嗣。
天水趙氏子息艱難,幾度影響到皇位的傳承。
因而,趙桓雖然是在國難到頭倉促登基,卻有不少臣子變著花樣勸皇帝既要關心國事也不能荒了家事,請其趕緊選一些妃子多誕子嗣。
敵人都快打到國都了,臣子們卻催著皇帝選妃,看似荒唐,實際卻真是為大宋負責,當了皇帝還獨子又無妃才是真荒唐。
若是唯一的皇子出了意外,太上皇尚在世,眾皇弟也在世,趙桓屁股下的寶座可就不穩了。
所以,趙諶不僅是皇長子,還是唯一的皇子,趙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讓他這根獨苗涉險。
正常情況下,無論是走是留,皇帝都不會讓皇后久等,肯定會再派使者來傳詔。
朱氏是個不涉朝政的婦道人家,遇事求穩乃是人之常情。
其人思來想去,選擇了最呆傻也是最穩妥的呆在原地,何去何從只聽天子詔令。
只是,朱皇后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竟然會忙中出亂,真的忘了妻兒還在外面飄著這件事。
其人天還未大亮就命御營禁衛收拾好行裝,做好了詔令一下立即出發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