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年前的官員大調整中,就有一部分州、縣學官被清了出去,之後因官員缺額,徐澤一直都沒有讓吏曹補全這些“清職”。

沒有學官的縣,士子可尋知縣出具學歷證明。

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取得本縣學歷認證計程車子,也不是沒有機會,其人還可以憑藉共建會出具的資格認證,提前趕到大名書院申請考試認證學歷。

拿到兩個認證計程車子,就可以按時參加教曹組織的初試了。

文、格兩綜的考試地點均在大名書院,士子與書院應屆畢業生同科同考。

初試不限具體透過名額,主要是對考生的真才實學進行摸底,防止濫竽充數者。

很明顯,透過資格認證和初試,徐澤的目標不僅在篩查考生,也有意透過這些配套手段,檢查各地學官和共建會履職執行情況。

讓考生們頗感意外的是透過初試,參加大考的考生共有八百五十九人,以往很多時候,整個趙宋省試也沒這麼多人!

令他們吃驚的還在後面,初試透過的考生多,大考錄取的比率也相當大!

經過緊張的等待,同舟社最終放出的榜單顯示,文綜、格綜兩試透過大考,錄取為“進士”者,共計一百八十六人。

須知道,前朝科舉剛興,讀書人基數太少,一科不過取二、三十人為進士。

本朝文華鼎盛,讀書人的數量猛增,錄取名額也隨之擴大了十餘倍,一般有二、三百人之多。

這些年,又因長期黨爭,導致治政人才青黃不接,朝廷再次擴大錄取名額。

即便如此,趙宋今科也才賜禮部奏名進士及第五百六十二人,而北面疆域萬里的遼國每科錄取不過寥寥幾十人。

河北和京東還是科舉不興的“北地”,在趙宋以往的科舉中,河北兩路、京東兩路、陝西六路,再加上河東路,十餘路被錄取的進士加起來,有時還沒有這一半多。

由是,很多人質疑同舟社進士“含金量”。

當然,這些質疑的傢伙也就私底下暗搓搓地講幾句,還不敢讓太多人聽到。

畢竟,他們自己都準備參加下一科考試的。

反倒是很多因為種種顧慮沒有參加今科計程車子,得知錄取比率這麼大後追悔莫及。

科舉流程簡單和錄取比率過大雖然顯得野雞,好歹也是讓士子收益,所謂悶聲發大財,自不會有人過度宣揚。

進士的“含金量”夠不夠不重要,真在意這個的,也不會參加同舟社的野雞科舉了,管他什麼“含金量”,能透過科舉當官就行。

但被錄為進士後,該有的榮耀一點沒有感受到,就讓士子們格外吃味了。

放榜之後,同舟社居然沒有安排狀元跨馬遊街的戲碼,甚至還明確告知今科進士們,同舟社沒有準備鹿鳴宴。

並且,還限定所有錄取的進士限時到指定地點報到,參加什麼“預任官員崗前培訓”。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