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空有百萬大軍,卻難擋叛軍一擊,身處開封府,沒有半點安全可言。

唯有遷都江南,依託天險,方能有一絲與叛賊迴旋的餘地。

此議一出,眾臣譁然。

國都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這裡既有數百萬軍民,還有各種與東京、與朝廷密切捆綁的利益。

大宋並沒有經歷滅國大戰,國都也沒有淪陷,就自己遷到江南,甘願偏安一隅,淪為地方割據政權的大宋還是“大”宋麼?

遷都後,朝廷憑什麼繼續號令天下?

群臣憑什麼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落入“敵佔區”的家眷族人憑什麼得到安全保障?

未戰而逃,若是叛軍繼續南下,又憑什麼號召軍民抗擊?

群臣紛紛勸諫天子收回成命,趙佶卻不為所動,堅持要馬上遷都。

皇帝御極二十餘年,積威頗重,一旦定下決心,一般臣子絕不敢硬抗,敢硬抗的臣子也早被趕出了朝堂。

除了一個人——

關鍵時刻,剛直敢言的賢相王黼站了出來。

其人不懼天怒,引經據典,聲震殿宇,說得皇帝頻頻側目。

賢相的氣勢完全蓋過了天子的威勢,滿朝文武,盡皆失聲,無一人為天子辯解,更無人出言呵斥太宰君前失儀。

趙佶見狀,只能順應臣意,遷都之事由此不了了之。

賢相王黼不僅敢於犯顏直諫,更有治政之才,趙宋在其治理下,逐漸恢復了幾許元氣。

從大名府突破叛軍重重阻截的名將王稟也不負眾望,統兵平滅了京畿西路的叛亂,文武重臣協力同心,終於穩住了搖搖欲墜的趙宋王朝。

從軍十幾年,一直不得志的韓世忠也時來運轉。

先是因朝廷大軍折損於南樂鎮,急於補充編制,其人得以由副轉正,成了正牌指揮使。

之後,韓世忠又隨王稟平亂,頻頻有亮眼表現,被慧眼識英雄的王都統制舉薦,升為副將。

而經歷遷都之議被頂後,天子也再次安分下來,安心做泥塑木偶。

其人只是在貴妃劉氏薨後,下詔追冊貴妃劉氏為明節皇后引得臣子們討論了一次。

還是賢相王黼發話定了調子,追冊詔書才順利透過。

趙宋這艘破船從神宗皇帝開始,就一刻不停地折騰了大幾十年後,終於消停了一些。

為此,為趙宋內部穩定操碎了心的徐澤特意給朝廷上了一道賀表。

在賀表中,徐宣撫使不吝溢美之詞,歌頌聖天子德布四海,讚揚文武重臣治世之表,預言大宋中興有望。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