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不朽的誘惑(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來,生產進步,人類開始種植、養殖,誰種的地好,養的豬肥,就是比別人有學問。
再後來,有了文字,有人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進行歸納和總結,並記錄下來,這人也比別人有學問……
人類在不斷演進,社會在不斷發展,分科越來越精細,對“學問”的定義也變得越來越玄。
但本質始終沒變,只有有益於文明發展方向的知識,才是真學問。
學問也有保質期,必須與時俱進。
春秋戰國之時,百家爭鳴,為何多年以後,僅剩下儒、法、道等寥寥數家?
不是焚書坑儒,也不是獨尊儒術。
雖然這些事確實與百家衰落有一定的關係,但最關鍵的還是這些“家”不能與時俱進,解決不了時代問題。
孔子教化弟子三千,周遊列國十四年,其學問卻始終不得諸侯採用。
反倒是其人離世多年後,儒家才登堂入室,並逐漸一家獨大。
原因很簡單,並不是什麼“仁”,而是由其徒子徒孫改造後的“儒”符合了時代需求。
春秋戰國之時,乃是大爭之世,能夠讓本國變強,力壓他國的理論,才是各國所需要。
所以主張“仁”的儒家,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就算門人再多,表現再優秀,頂多被人利用,卻無法被人真正採用。
而秦漢之後,天下一統,龐大的國土,持續的叛亂,維護穩定的壓力越來越大。
維持上下尊卑秩序,化解社會矛盾的儒家才有了市場。
而確保王朝大一統,避免思想混亂,就必然要求罷黜百家。
僅此而已。
趙宋是自古以來儒家的巔峰,卻解決不了國家積弱積貧的問題。
並非是儒家不努力,儒家已經非常努力,甚至努力過度了。
而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儒家也有“不知”,解決不了一切問題。
儒的最大問題是專注於精神世界和社會規律的探索,逐漸脫離了物質世界,註定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就像世上沒有萬能藥一樣,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學問也不可能存在。
以維護大一統社會秩序為根本的儒家,本就解決不了割據狀態下趙宋面臨的問題。
伸手不打笑臉人,徐澤自然不會當著深受儒家教育計程車子面,把儒家批得體無完膚。
但這些話也足夠駭人聽聞了,就在眾士子或若有所思,或怒目以視,或泣而長嘆之時,
徐澤話鋒一轉,又回到了“學問”的本質: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的總結和歸納。
這就是同舟社書院既授人文之道,又講格物之學的原因。
授課的最後,徐澤以充滿誘惑的語氣總結道:
問道天地、格物致知方是學問之根本,誰能在這個問題,甚至於單獨的人文之道、格物之學上更近一步,誰就有資格開宗立派,憑藉“立言”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