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韓氏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階段,現在同舟社擺明車馬要收拾大族的情況下,只有分宗且走出去才能換來發展機會。

可是,道理誰都懂,真能下定大決心,絕非一般人能做得到。

眾人確實為韓治丟下宗主地位遠赴滄州再置業的大決心所震撼,殊不知其人只是害怕即將到來的大災難而已。

“宗主遠見,我等不及。”

眼見眾人被自己說動,語氣已經鬆動,韓治趕緊趁熱打鐵。

“治願帶家中子弟前往滄州為宗族探路,除一些置業所需的錢財外,只帶‘萬籍堂’和‘叢書堂’中部分書籍,總數不超過兩成,如何?”

當年,韓琦榮歸鄉里,大肆擴張族業,除了建有晝錦堂外,還聚書萬餘卷,建有“萬籍堂”,以為宗族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韓琦離世後,其長子韓忠彥也官至宰相,之後政治鬥爭失敗,連遭貶官,其人心灰意冷之下,繼承父志,把精力放在宗族上。

回鄉後,韓忠彥又為韓氏增加藏書七千餘卷,建“叢書堂”一座,分六庫儲書。

如此一來,僅憑“萬籍堂”和“叢書堂”,兩河士大夫之家,號稱藏書多者,無一能與安陽韓氏相提並論。

韓治作為嫡傳子孫,分家時,要求帶走少量父祖辛苦蒐集的藏書,確實不算過分。

不過,這些藏書雖是韓治祖父與父親主持蒐集,卻也是舉族之力為之的結果。

當初建“萬籍堂”和“叢書堂”時,韓琦與韓忠彥也是明說供安陽韓氏子弟增長見聞之用,當然不能輕易帶走。

只是,都是體面人,這些話當眾說出來不免落於下乘。

韓治久理宗族,自是知道眾人的想法,主動說出自己的打算。

“倉促之間,挑選的書籍難免會有孤本、善本,我的想法是待到滄州安定下來後,在五年時間內完成書籍轉錄,再利用返鄉祭祖之機,將原本帶回,如何?”

“還是宗主考慮周到!”

安陽韓氏分宗,對相州來說,是這幾百年以來少有的大事。

但對整個天下正在經歷的變局來說,只是眾多大族應對同舟社強勢崛起的必然之舉,並不會引起徐澤的過度關注。

而且,分宗也不是萬能藥,該處理的問題還是得處理。

安陽韓氏因為宗主韓治一家的倉促遷徙而導致其族內部大分裂,眾多小宗為了爭奪族產鬧得不可開交。

一些吃了虧的小宗喪心病狂之下,竟然主動請官府出面“主持公道”。

牆倒眾人推,原本遭韓氏擠壓的其他宗族也參與進來……

這樁族產爭奪案持續了近三年,不僅讓安陽韓氏原本的族產被徹底分解,眾多相州疑案也在其族人的相互攀咬中水落石出,使得一大批人受到牽連。

就連韓琦、韓忠彥父子費勁心思建成的“萬籍堂”和“叢書堂”,也由新任宗主韓固“主動”捐出,作為同舟社官產,供天下士子閱覽,方才平息此事。

當然,經此一鬧,已經定居滄州的清池韓氏歸還藏書之事,也沒有人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