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宋才同用(第3/3頁)
章節報錯
就是趙宋的官員政績突出,“交流”到大同帝國內部任職。
而且,新任知明州事也不是趙宋官員,乃是原大同知易州事李石。
李石是遼乾統七年丁亥科狀元,官至大遼翰林學士。
四年前,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面對同金兩國的同時侵略,倉惶出逃鴛鴦泊。
其人留在燕京的朝廷也出現了分化,部分人擁立偽帝耶律淳,另一部分則逃亡他處,李石便前往平州協助張覺割據地方。
徐澤率軍北伐滅掉北遼小朝廷後,又以強力粉碎了張覺的亂世軍閥夢。
張覺交出平州的控制權後便被徐澤調任秘書室,主要擔負遼國契丹字文獻的翻錄工作,實際被逐漸邊緣化,其人的黨羽也被正乾皇帝分化拉攏。
作為一隻曾經短暫存在過的政治勢力,“平州獨立”利益集團已經消亡。
因而,在易州任上幹得不錯的李石才能被正乾皇帝委以知明州事的重任。
歸屬於趙宋的重要港口州府明州守臣調整,卻完全由大同帝國私下操作,很明顯,趙宋王朝已經失去了此地的實際控制權。
事實也是如此,自宣和二年徐澤率軍入兩浙路平叛並“收復”秀、杭、越、明等州後,同舟社就在江南打下了楔子。
特別是明州,名義上歸趙宋所有,但也僅僅是名義上而已。
人、財、軍三事全由同舟社及後來的大同帝國掌控,趙宋朝廷皆無權過問。
這種情況下,明州也僅僅名義上歸趙宋所有了。
為了避免過度刺激趙宋君臣,兩浙路因動亂免稅三年後,去年便向朝廷繳納了稅款摺合制錢三萬貫——還不足兩浙路之亂前明州市舶司一年商稅的半成。
同舟社實際控制明州後的海貿抽稅收入只會更多,這點錢簡直就是打發叫花子。
但失去了制海權,就連國都開封府都處於同軍的兵鋒直接威脅下,趙宋朝廷明知道明州姓了徐還要養在自己家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實際上,同舟社接管明州後,定海港便憑藉著極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海貿額逐年激增,商稅也跟著不斷上揚,早不止戰前的體量了。
此番遷往京畿重地任職的郭易簡也不是隻會站在功勞簿上撿便宜幸運兒,其人的確有幾分真本事。
明州歸宋而實屬同,郭易簡知明州事,便是地端著趙宋朝廷的腕卻吃著大同帝國的飯,很容易兩頭都落不到好。
其人為了擺脫這種尷尬身份,就只能在挖掘政績上下功夫。
明州農業基礎建設這塊這幾年發展也極為迅猛,尤其是在昌國縣海島屯田的王英等人幹得非常出色,不斷實現了糧食自足,還能拿出一部分用於貿易。
不過,農業生產這塊一直由共建會全面負責,郭易簡就算是知州也插不上手,更不敢隨意在此事上指手畫腳。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明州有著已知世界最大的外貿海港定海港,其人便將注意力放在了海貿上,定海港的繁榮便有他的一份功勞。
此時沒有後世先進的船舶定位技術,商船一旦駛離港口進入茫茫大洋,官府對其的監管和約束效力就會銳減,使得朝廷對海貿尤其是遠洋貿易的管理效率極低。
趙宋朝廷採取的辦法是以商船貿易線路的海上距離和季節特點,人為規定商船的有效返港時間和進出港貨物清單,要求商船限期回港抽稅。
這種徵稅制度自然存在很嚴重的漏洞,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無法有效控制商船出港後的貿易行為。
因技術原因,當下遠洋貿易商船通常不會直航目的地,而要不斷停靠沿途港口城市,以獲取補給,躲避自然災害,航行週期本就很長。
有些船主為了追逐利潤,會以人為、自然等因素為藉口,故意拖延數月甚至一兩年的返港繳稅時間。
然後,利用這個時間差,不斷往返於朝廷沒辦法有效監控的外國港口,賺取鉅額的錢財,待賺得盆滿缽滿後,才返回本國港口繳納很少的商稅和罰金。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