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死不瞑目阿骨打(第2/3頁)
章節報錯
石秀向李乾順宣告了同金兩國同盟的相關協議,告誡夏國東擴是嚴重侵犯同金聯盟利益的惡劣行徑,限定其國半個月之內退出所有侵佔的遼地,並向大同做出道歉。
否則,大同將採取武力手段,教會夏人如何尊重強者。
大同朝廷意外來使,頓時打亂了李乾順的全盤計劃,就連其國朝堂保遼還是降金的爭論也因此而中斷。
大同的強勢崛起打破了整個華夏文明圈的國際格局,處在華夏文明圈之內的夏國國主李乾順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其人對大同早有關注。
這個新王朝能在大宋境內生生割佔大片領土,還能與強大的金國結成同盟並分割遼國最精華的地區,毫無疑問是遠超夏國的強大存在。
以夏國的實力也就勉強招惹鞭長莫及的金國,但大同卻離夏國不遠,還據有河東路,真要和這個可怕的敵人開戰?
李乾順拿不定注意,只能召晉王李察哥和濮王李仁孝議事。
李察哥身為王弟和夏國的頂樑柱,既享受了國主賜予的權力和榮譽,也分擔了日薄西山的國運壓力。
其人執掌兵權多年,最是清楚夏軍的真實實力,也對東面新出現的鄰居有非常深入研究。
在豐州境內與同軍的小規模前哨戰中夏軍失利後,其人就立即召見了倖存的軍士詳細瞭解同軍的戰術和戰力。
瞭解得越多,李察哥就越為兩國兩軍的差距而心驚。
其人雖然搞不懂強大的金國為什麼會突然表現得這麼萎,甚至不敢向夏國提出領土主張就請盟友出頭。
但大同不比基本盤遠在遼東的奈何不了夏國本土的金國,其國已經在河東路站穩了腳跟,是可以直接對夏國本土發起攻擊的。
夏國若是與大同開戰,剛剛入手的遼地保不保得住暫時不用考慮,府州以西的荒蕪之地也可以暫時捨棄。
但同軍還可以從晉寧軍向西攻入夏國左廂神勇軍司的銀州,這可就要老命了。
彼處是夏國的核心防禦地段,李察哥不敢賭軍力遠勝於宋軍並滅亡過遼國小朝廷的同軍能不能攻破本國的防禦線。
晉王建議國主,若要與大同開戰,就要舉國動員,而且戰略重點應該放在大同對本國的入侵防禦,而不是遼地的爭奪上。
濮王李仁孝是宗室中少有的博學者,也是李乾順刻意扶持的“文官”集團代言人。
其人非常清楚國主扶持自己上位的真實目的,在朝堂上經常與晉王政見不合而攻訐對方,但此刻卻支援李察哥的意見。
李仁孝重點研究大同的國策,認為其國的外交策很略詭異,誰都打又誰都拉,同宋之間每次爆發完戰爭很快就能和平相處。
要是大同拉上趙宋一同出兵分割夏國,利慾薰心的宋人會不會動心?
其人還蒐集到一個同宋之間很有意思的情報:即使兩國交戰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也沒有中斷過。
兩位心腹重臣雖然都沒有明確說戰與和,但傾向性已經很明顯了,李乾順也不是猶豫之人,略作思考後就做了決斷。
小半月後,夏國御史中丞芭裡公亮隨石秀返回燕京,並奉表大同正乾皇帝。
“臣乾順言:七月十九日,上國遣行人司副司首石秀等齎牒奉宣……
臣與遼國世通姻契,名系藩臣,輒為援以啟端,曾犯威而結釁,既速違天之咎,果罹敗績之憂……
下邦無膽冒犯上國天威,即刻退出代守之土……
自今以後,凡於歲時朝賀、貢進表章、使人往復等事,一切永依臣事遼國舊例……
以上所敘數事,臣誓固此誠,傳嗣不變,苟或有渝,天地鑑察,神明殛之,禍及子孫,不克享國。”
如同夏國君臣想不到攻勢正盛的金軍為什麼會突然收縮防線一樣,徐澤也沒想到又痞又賴的夏國會畏懼大同天威至此。
竟然一戰未戰就吐出大片領土,還主動向大同上表稱藩。
不過,在滅掉趙宋至少取得趙宋大半江山之前,徐澤並沒有用兵夏國的打算。
沒有全取中原獲得天量的漢人做基數以同化夏人,並培養出大量基層官僚以消化夏地之前,就貿然打下這份“負資產”實為不智。
既然李乾順如此有眼色,徐澤自不會對其窮追猛打,當即應允了夏國的稱藩之請。
並下詔於夏國左廂神勇軍司彌陀洞、大同麟州連谷、河清軍連夏三地開闢榷場,以增進同夏交往,互通有無,維繫雙邊繁榮。
夏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辛苦大半年擴張的領土全吐了出來,但得到了此世最強的大同庇護,至少不用再擔心有滅國之危了。
正乾皇帝不像金人,並不窮究遼帝的去向,還在兩國邊境開放榷場。
夏國雖窮,卻也有良馬、駱駝、毛皮、礦產等物,能夠在榷場換取到本國急需的糧、鹽、鐵、茶,甚至還能得到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趙宋嚴禁出口的一些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