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想謀反找朕領甲械(第2/3頁)
章節報錯
所以,除非像遼西走廊一帶面臨同軍的騷擾和打擊不得不降的州縣外,就算走投無路,遼地各勢力寧願投靠更加落後的大金,也極少有官員和大戶會投靠大同。
這跟眼界和格局沒有半點關係,純粹是坐正屁股的利益選擇。
徐澤的屁股也坐得極正,作為打天下者,其人當然注重爭取且一直在爭取人心,但他要爭取的從來都不是世家大族之心,而是底層百姓之心。
這種建政模式註定超越了時代,不可能被同時代的其他人所複製,也註定了徐澤的事業不可能有同盟者。
從之罘灣建軍開始,同軍這些年南征北戰,既打宋軍,也打各路叛軍,還打遼、金、大元、高麗等勢力的軍隊。
就是因為徐澤清楚自己沒有任何同盟者,大同的天下只能由同軍自己去打,絕不能指望宋、遼或其他各地的“義士”代勞。
牛皋、武松、李逵等將領深受其人的影響,也不相信其他主動帶兵投靠者。
真要趕上來投靠也可以,大同早有先例——平州軍閥張覺。
只要“主動”放棄一切特權,老實接受大同朝廷的調遣和整編,就能享受同軍的庇護,從此過上平靜的生活。
興中府和宜州的抗金暴動“義士”顯然不能接受這個條件,真要能接受,他們也不會反叛實際上對守舊勢力更加寬容的金國了。
儘管同、金兩國結成同盟後,處於戰略優勢地位的大同經常對大金指手畫腳,但這種干涉都沒有超越雙方同盟的大框架。
擅自接受這種叛亂勢力居心叵測的投靠,而承擔背盟毀約的嚴重後果,實為不智。
因此,面對興中府和宜州兩地的“投靠”,武松毫不猶豫便拒絕了。
但對方既然找上門來,維護和平與正義併為遼地帶來希望和秩序的大同也沒有置之不理的道理。
收到武松的上奏後,徐澤當即作出批示:協助盟友穩定好興中府和宜州社會秩序,勿使其地發生人道主義危機。
而金國方面,完顏阿骨打也及時回覆了完顏昌:查明叛亂原因,盡力招撫兩地官民,不可多作殺傷。
金國的事,無論大小,一旦被大同摻和進來,就會變得極其複雜。
完顏昌再三揣摩大聖皇帝的旨意後,率兵進抵興中府。
但其人卻沒有立即攻城,而是要求叛軍派代表出城談判。
叛軍尋求同軍庇護的計劃落敗,自知無力對抗金軍的反撲,只能答應完顏昌的要求,派人入金軍營中談判。
完顏昌並沒有在談判上玩花樣,還允許反叛者提出自己的意見。
但這種雙邊談判顯然很難一次就成功,彼此缺乏信任基礎,價碼都開得很離譜,且都不敢輕易做出讓步,談判由此陷入僵局。
談不攏就只有打了,金軍不敢盡全力,叛軍卻想著以戰促和,不敢輕易投降,作戰意志比較堅定。
由此,雙方的傷亡倒是不大,但金軍想破城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三天後,攻守雙方接受了同軍使者鄧尤的調停,再次坐下來談。
談判的具體細節不表,能明確的是談判結束後,金軍就開進了興中府和宜州。
但金軍隨即削減了在兩地的駐軍,以減少地方供給的壓力。
另一方面,金同兩國還在興中府和錦州兩地開設了互市。
受此影響,興中府周邊州縣的民生逐步恢復,反而成了中京道最穩定的地區。
事後,完顏阿骨打得知了叛軍曾打算向大同納土遭拒一事,也是唏噓不已。
好不容易平定了中京道之亂,金軍即將開拔時,都統完顏斜也卻向自己的兄長阿骨打彙報了一個緊急情況:耶律餘睹陰謀叛變!
當年,因蕭奉先陷害,耶律餘睹被捲入了謀反大案走途無路之下,只能逃到鹹州路都統司投降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