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將門路在何方(第2/2頁)
章節報錯
交城一敗,折可求麾下兵馬損失一半,其後經過休整,陸續歸隊四千餘,還算是能夠接受的傷亡率。
可清源縣再敗之後,卻是接二連三的噩夢。
從前線傳回後方的訊息,已經不是誰的父兄不幸陣亡,哪家的孩兒又被俘。
而是誰誰誰的命大,歷經大戰後還能活著。
面對這種毀滅性的打擊,三地人心大散。
控訴同軍殘忍叫囂復仇的有,勸說親友放棄幻想正視現實的也有,咒罵折氏心狠如狼只顧自家富貴的同樣有。
已經退回府州休整的折可求當然知道治下的情況,也迅速深入各戶慰問孤寡,做足了姿態以穩定人心。
但其人只走訪了數十家,就走不下去了。
面對眾人極度複雜的眼神,折可求自知理虧,實在無顏以對,只能倉惶逃回府谷。
接連遭遇慘敗,折氏威信大衰,已經壓制不住各方面的矛盾了。
莫說穩定百姓之心,就連折氏本宗的核心子弟也因為利益和路線之爭,有了分裂的跡象,折可求不得不想辦法去彌合。
所謂否極泰來,就在折知府忙得焦頭爛額時,事情終於迎來了轉機。
上元節前,同軍拿下嵐州,並經合河津釋放了兩百多被俘的府、麟子弟。
這些人一部分直接回到了自己家中,安慰提心吊膽的妻兒老小。
還有一部分前往府谷縣,向知府州事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檢使兼河東第十二將、管勾麟府路軍馬公事折可求告知同軍要求他們帶到的話。
兩個訊息,有好有壞。
好訊息是同軍之後將陸續釋放被俘的數千府、麟、豐三州子弟,並願意跟折可求就府州折氏的出路問題進行交流。
壞訊息則是同軍不接受任何條件,府州折氏若想求存,就只能接受同軍的條件。
總之,還是那句話:臣服,或者死!
至於同軍的條件,不用問也知道:府州折氏作為將門將不復存在。
甚至,也不會再有“府州折氏”這個概念。
按照大同的政策,折氏必然要分宗、遷徙、打散、轉型。
也許部分人還能搏殺戰陣,靠祖傳的殺人技能吃刀口舔血的飯,但家族肯定不可能再保留私軍和“封地”了。
……
ps:據《宋史》記載,府州崇寧戶僅一千二百四十二,口三千一百八十五;麟州崇寧戶三千四百八十二,口八千六百八十四;豐州的資料更誇張,崇寧戶只有一百五十三,口僅四百一十一。
當然,這只是列入官府簿籍的稅基人口,實際不向朝廷納稅的人口要多得多。
不然的話,如何解釋府州折氏動輒拉出一兩萬大軍,這一點也從側面反應了府、麟、豐等州與朝廷的真實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