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做事須得有始終(第2/3頁)
章節報錯
經太原府之戰的大敗,原本開始抬頭並嘗試干涉朝政的將門勢力遭受重創,進入又一次的蟄伏期,在帝國事務中發出的聲音更加微弱。
而教主道君皇帝則趁機透過調動官職、批准致仕、內外交流等手段,將部分高階武將束之高閣或調離其經營多年的巢穴,藉此重新收攏了兵權
其人還以兵敗為由,斬殺了幾個臨陣脫逃的中階武臣。
一番整治下來,有沒有使禁軍上下指揮更加通暢從而提高軍隊戰鬥力,沒有經過實戰檢驗,暫時還不能下結論。
但軍中原本被將門把持的上升通道卻得以鬆動,諸如韓世忠、曲端等青壯派中低階武將有了晉升空間,軍心士氣竟然有所提升。
這一系列的操作還凝聚了部分人心,鞏固了教主道君皇帝原本岌岌可危的權位,讓其人稍稍安心了一些。
但這些只是上篇文章,如果不能及時補救大宋與大同的關係,解除兩國的戰爭狀態,同軍隨時都能南下撕掉大宋皇帝的遮羞布。
因此,在解決朝政動盪,懲處敗軍喪師的將門軍頭的同時,教主道君皇帝趙佶展現了罕有的果決和行動力,做出瞭如下戰略調整。
其一,詔荊襄漕糧直接輸送至南陽府,以支援工部侍郎孟揆加快南陽府防禦體系建設。
其二,加尚書左丞王安中為慶遠軍節度使,並任河東路宣撫使隆德府知府,主持河東路事務,以收攏潰卒,安撫人心,穩住岌岌可危的河東防線。
其三,詔豫國公童貫為陝西諸路宣撫使,節制西軍全部兵馬,以應對同軍可能繼續南下的危急局面。
其四,派太宰、中書侍郎王黼領使團前往大同燕京,擬割河東路汾州以北部分州府,並獻上巨量錢糧,以乞大同正乾皇帝息兵罷戰,重議兩國睦好。
自三個多月前,徐澤藉口河東路擅自招誘本國漢兒為由威脅大宋開始,大宋君臣和開封府百姓就一直承受著同軍隨時都能打到東京的巨大壓力。
此次河東路兵敗,更是將大宋最能打的軍事力量也賠掉大半,失去了軍隊的強力壓制,一些地方的民亂開始抬頭,就連東京城中也謠言四起,刑案頻發。
為袪厄禳災,穩定大宋人心,教主道君皇帝這次是真拿出了看家本領,命少師蔡攸提舉秘書省兩街道錄院主持興建了順天興國壇。
這又是一項大工程,就算再怎麼加班加點,也得到來年二月份才能開始舉行。
屆時,趙佶將親自登臺主祀,舉行上元金籙齋。
此齋設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召請三境至尊、十方上聖、玉京金闕天帝天真,十方師尊聖眾、三界官屬及一切威靈,以祈求諸神靈護佑大宋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因此,太宰王黼等人倒是不怕因為出使大同而不能參加這一盛典。
這一次出使任務雖也緊急,但同軍畢竟還在河東路,對開封府的威脅遠沒有在開封府時那麼大,王太宰倒是不用又把自己和使團眾人搞得血肉模糊。
即便如此,其人還是不敢有絲毫耽擱,一路急趕慢趕,終於趕在元日前,到達了大同燕京府。
大同政權初建,正乾皇帝又提倡一切從簡,沒那麼多繁文縟節,
但元日前後仍有很多慶典和祭祀活動需要徐澤親自組織,其人便將接洽趙宋外交使團之事交給了外部尚書王四。
兩國一日處於戰爭狀態,開封府就一刻不能安寧。
王黼肩上的壓力極大,又清楚正乾皇帝的個性,不敢有絲毫隱瞞,便直接向王四和盤托出了教主道君皇帝開出的加碼線。
“陛下,趙宋君臣這次是真的急了,開出了割河東路半數州府,付金十萬兩、銀兩百萬兩以做戰爭賠款,並擬參照宋遼傳統給大同交納歲幣一百萬匹兩每年的條件,以求兩國息兵。”
自徐澤開始造反後,宋軍就一直被同軍按著打,不斷損兵折將。
為保住江山社稷,趙宋朝廷花在賠款、撫卹和擴軍上的錢財不計其數,導致國庫日緊,越來越拿不出錢來。
而隨著大同王朝越來越強勢,趙宋百姓對趙氏社稷存續也越來越悲觀,為備兵荒,消費慾望明顯下降,還有一些上戶成窖成窖的藏錢。
如此一來,趙宋朝廷又一次“缺錢”了,短時間內根本付不起鉅額的戰爭賠款,趙佶派王黼來燕京談判時便主動提出以金銀折現。
這一點也是參照宋遼傳統,趙宋每年向遼國交納的歲幣便是絹、銀兩項。
所以,才有“匹兩”作為計量單位。
“虧趙佶想得出來,我堂堂大同豈是沒見過錢的蠻夷,要他歲幣做甚!是不是我嫌這點錢不夠,他趙佶還準備對我稱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