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只是編制數,而不是實有數,各路具體有多少兵,种師中、姚古、劉光世其實並不清楚。

這句話聽起來很荒唐,卻不是開玩笑。

首先,是缺編問題。

宋軍普遍缺編,且各指揮缺編的比率還不一樣。

只有指揮使才知道本指揮缺編多少,再高一級的將官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具體兵馬數,主將更不可能知道。

臨到出征臨時清人也不現實,總有人得了急病不能出征,或是剛死了老子正在戴孝,等等,隨便就能扯一大堆理由糊弄你。

身為統兵主將,也沒有人會蠢到冒著動搖軍心的風險清點自己麾下的兵馬。

而且,此舉也沒有任何意義。

大宋向來都是朝廷按編制數發餉和開拔錢,各將各指揮按照朝廷發的餉錢打仗。

而朝廷指定出多少兵,本來就是取編制數。

不然的話,怎麼可能剛好多少萬這麼整齊?

其次,是“雜牌軍”問題。

在朝廷援兵到達前,汾州包含府州折氏兵馬在內,有兩萬八千餘人,威勝軍有一萬二千餘人,遼州有一萬五千餘人。

全都是河東各州府緊急抽調的兵馬,共計五萬多人,正是這些兵馬的存在,才讓同軍不敢全力攻打陽曲縣。

朝廷增援的三路大軍都是外地兵馬,途中又分別抽調了部分兵馬,用以充當斥候和嚮導,並協助大軍轉運物資。

如此一來,有進有出,主將更不清楚自己麾下具體有多少人。

汾州的三路兵馬中,姚古的人最多,劉光世次之,最少的是折可求。

但大戰將起,每一份力量都極其寶貴,要合理利用。

除了之前趕到汾州的一萬四千人,姚古和劉光世沿途又帶來的八千河東兵馬,自不能讓這兩萬多的“雜牌軍”閒置起來。

姚古建議將之全部交由折可求統帥,折氏在河東素有威望,讓折可求統帥河東兵馬,遠比和西軍混編在一起產生的效能更大。

其實,姚古的提議不合朝廷慣例,但現在一切都為了打贏,劉光世自無意見,折可求也不是扭捏之人,當即同意按姚古的意見辦。

如此一來,三路大軍中,就變成了折可求的兵馬最盛。

確定了各自統帥的兵馬數量後,姚古又建議有兵馬最多的折可求部為左翼,經西河北上,出其不意地拿下文水縣後,再渡過文水攻打交城、清源縣。

兵馬次之的姚古部為右翼,由平遙縣出發,渡太谷水,攻打太谷縣。

劉光世部則由文水和太谷水之間的道路攻入祁縣。

三路互為掩護,若遇敵軍突襲,則原地固守,等待另外兩軍包抄。

……

ps:其實,宋廷抽調兵馬並不會直接要多少萬,而是相當“精細”,通常會指定到XX地XX將XX指揮。

關於這一點,第五卷瀘南平亂中就有描述,未免水字數,這裡就適當演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