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洶洶民意不可違(第2/2頁)
章節報錯
同軍派往各處的宣傳隊已經明確說了,只待拿下了陽曲縣,穩定太原府之後,官府就要開始清戶度田,減稅輕徭。
這些政策一旦落地,本地百姓很快就能過上如京東、河北百姓一樣的美好生活。
大同本就是脫胎於趙宋內部的政權,同根同源心理上沒有隔閡,而且既有眼前的安全保障,又有美好未來的憧憬,誰還願意回到過去?
當然,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都是利益調整,有人從變革中得利,就必然有人會失去自己的利益。
因而,共建會建立之後,同軍開始搜尋流落各地的漢兒親屬而搞得一些大戶人家雞飛狗跳,招致一些人的對抗時,絕大部分底層百姓卻是積極支援。
不是所有大戶都是“勤儉持家”“造福鄉里”的“積善人家”,總有一些人家得勢後就忘了本,開始欺男霸女為禍一方。
同軍雖然沒有打土豪分田地,但藉著搜尋遼地漢兒親屬的機會,搞垮幾家民怨極重的大戶,卻是很容易贏得底層百姓的叫好支援。
殺貪官、滅大戶、分田地等等手段雖然有失於簡單粗暴,卻是普通百姓最能理解也最喜聞樂見的改朝換代保留節目。
在大同河東方面軍暫停攻城略地,轉而開始消化佔領區並進行社會改革時,趙宋朝廷也沒閒著。
河東路宣撫副使張孝純、兵馬副都總管王稟困守孤城堅持抗同的訊息傳到開封府,大宋朝野頓時掀起軒然大波,到底該不該放棄河東路的討論被炒熱起來。
畢竟,稍微有點戰略常識的人都知道山川險要的河東路相對於大宋的重要性。
若是同軍進展太快,大宋還來不及救援河東路便已經丟失,那也就罷了。
可現在,同軍受阻於陽曲城不能寸進,太原府軍民還在苦苦支撐抵抗侵略,朝廷若是直接放棄河東路,那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一時之間,朝野之間關於救援河東路的呼聲大起。
教主道君皇帝不敢違逆洶洶民意,只能以“河東路局勢不明,需靜觀其變”為藉口,暫時擱置此議。
不是趙佶不想增兵河東路趕走同軍,而是徐澤就在京東路,讓他不敢動。
其人一面暗恨張孝純和王稟兩人不識時務,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一面又希望太原府能夠再次創造北漢小朝廷的奇蹟,以打滅徐澤吞併天下的野心,維持大宋殘破卻還能繼續下去的江山。
教主道君皇帝畢竟御極二十餘載,且同軍攻堅能力極強,河東路形勢隨時都會變化,臣子們鬧歸鬧,也不敢太過分。
可緊接著,知府州事折可求帶領兩萬折氏子弟兵轉戰千里,與強大的同軍接連血戰,損失過半後才退守汾州的事蹟也傳到了東京城。
這一下,就連部分保持沉默的臣子也開始發聲了。
之前調入開封府加強防務的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度使种師道、彰化節度使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知懷德軍事楊惟忠、臨江軍承宣使熙河經略使姚古三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發大軍救援河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