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了一次試探攻擊,付出十餘人的傷亡後,折可求意識到自己還是小看了同軍。

敵人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將寧化軍防線經營得這麼牢固,就算不計損失突破險關,攻入寧化軍境內,怕也討不到好。

偷襲任務失敗,折可求立即帶人重新翻越岢嵐山,回到岢嵐軍境內,然後取松子嶺道出經岢州、石州進入太原府。

這一來回的耽擱,卻是大半旬時間過去。

“翻山越嶺”只是簡單的四個字,卻需要麟府兒郎們以一雙腳板去實現,這其中的艱難險阻自不足於人道。

但他們很快就會忘記翻山越嶺的苦和累,因為,還有更大的兇險等待著他們。

十月二十四日,當折可求帶領著疲憊不堪地麟府子弟兵出現在太原府西南的交城縣外時,正好迎頭碰上前來攻打交城的同軍劉舜仁部。

這個劉舜仁不是別人,正是徐澤率軍北伐燕京時,在固安縣投降王師的常勝軍彪官。

隨著軍帥郭藥師戰死,北遼小朝廷覆滅,承載著遼東流民苦難血淚的常勝軍早成了過眼雲煙。

大同正乾皇帝包容天下,容得下一堆壞毛病的“梁山好漢”,自然也容得下真心投降的劉彪官。

常勝軍劉彪官能當上同軍的師正,和之前率部投降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其人在玉河渡一戰見識了同軍的聲威後,就被徐澤徹底折服,一心接受改造,被打散整編的部屬找到其人訴苦,反被他狠狠地罵了一頓。

正是靠著這種選準了就全力以赴的韌勁,劉舜仁贏得皇帝的認可,被任命為師正。

該師組建較晚,一個月前才結束整訓調到燕西路,交城就是其部的第一戰。

為了交好“答卷”,劉舜仁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簡單試探攻擊後,就投入全力,計劃當日便攻克交城。

因同軍從東面來,劉舜仁將炮營部署在東面,北面輔助進攻,南面的一個營主要防守汾州方向的宋軍援軍。

當麟府兵馬前鋒出人意料地趕至交城西面時,攻城戰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候,突擊營不少官兵都已經攀上了城牆。

炮營打不到敵軍,倉促間也不方便轉移。

此時將突擊營撤下來固守,大敗倒是不至於,但讓增援的宋軍站穩了腳跟,後面再想攻下交城縣,就要頗費功夫了。

當此之時,劉舜仁沒有絲毫遲疑,立即親率用做機動的三個營直撲正在倉促列陣的麟府兵馬,雙方很快就混戰到了一起。

趕到交城西面的麟府宋軍有近四千人,其後還有源源不斷地大軍,但遠道而來,師老兵疲,又被同軍的氣勢所懾,當場大潰。

劉舜仁追出近十里,麟府兵馬循山道逃回,慌亂中自相踐踏,死傷無算。

待折可求轉移至汾州再清點兵馬,其部出府州的兩萬人竟然只剩下了一萬。

……

幾天忙得腳不點地,沒時間碼稿,明天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