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折可存部與木麻率領的兩個營在陽武寨以西的山中不期而遇。

宋軍還沒來得及列陣,木麻就直接發起了衝鋒。

猝不及防的宋軍當即大潰,迅速縮回寧化軍境內。

其實,此戰中河東第二將的戰損僅有百來人,但心急代州戰事正將折可存走在最前面,被木麻打落馬下,導致宋軍士氣大跌。

木麻當機立斷,尾隨潰軍殺入寧化軍,寧化軍陷。

寧化軍是西面為河東路岢嵐軍,兩軍中間有岢嵐山阻擋,宋軍大軍難以翻越。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戰爭形勢的急劇變化,讓牛皋不得不調集蔚州兵馬補充代州,並就勢拿下與寧化軍同處汾水源頭的憲州。

憲州相對處於內陸,僅有一縣一千六百兵馬,同軍一鼓而下。

同軍攻下憲州後,既可擴大戰略縱深,把有限的兵力用在正面,也能順汾水南下,扼守府州折氏南下太原府的通道——嵐州。

但在河東路投入過多兵力後,也影響到第一軍戰區的安全。

牛皋正待理順憲州之事後就回師忻州拿下赤塘關,以威脅太原府,減輕憲州的防禦壓力,李逵就完成了這項任務。

兩軍順利會師,相互交換戰場情報,牛皋和李逵兩個軍正也透過討論,修改了攻略河東路的計劃。

其一,河東各州軍的獨立性遠超河北路,消化治理更難,若是進軍太快會得不償失,最好待各地共建會初步建立,並完成了投降兵馬的初步整編,才能繼續擴大戰果。

其二,太原府守軍負隅頑抗不算是壞事,留著陽曲城以吸引宋軍不斷來援,要遠比攻下其地更好。

其三,河東路攻略圍繞太原、隆德、平陽三府為重點進行,主要是控制交通要道。

戰略應上先北後南,但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逼得一部分宋軍轉而投靠夏國。

至於下步將要進入朔州的金軍,有第一軍牽制,不用過於擔心。

交接完防務後,牛皋顧不得李逵“喝一頓”的提議,急著回到燕西路,以繼續坐鎮白州,監視金遼兩國的形勢變化。

其人僅帶走了軍直機關,而將孫立、木麻兩個師“還給”第三軍,還留下了剛剛進入代州的劉舜仁師和參軍馬擴協助李逵攻略河東。

牛皋痛快地移交自己的防區和兵馬,讓李逵手握六個師的重兵,但其人的壓力一點也不小。

河東路的地形環境太複雜了,說軍州各自為政誇張了一些,但整路分成幾片卻是客觀存在的,每打下一地,就必須花精力整頓。

當然,若是放棄大同特有的地方治理體系和軍隊組織結構,直接給予投降的宋軍相應地位,並保留地方官員“該有”的職權,那就簡單很多了。

將兩萬多同軍分成兩部同時進攻,最多月餘時間,就能全取河東路。

但這一做法顯然不符合大同的傳統,更不會被皇帝接受。

再增兵也不合適,道路條件如此,轉運過於困難,每多增加一個師,對後方來說都是沉重的後勤負擔。

攻略河東路,絕非一朝一夕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