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擺了擺手,對其人及隨行的青州文武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同早晚要吞併趙宋,天下終歸一統,朕負責開疆拓土,卿等則負責教化百姓,萬不能有門戶之見。”

“臣等謹遵聖意!”

皇帝巡察各地,雖是“不打招呼突然襲擊”,但哪些人能讓皇帝見,哪些人千萬不能讓皇帝見,下面的人心裡都有一本帳。

只要時間來得及,這些人便會盡量提前“做好工作”,以將更好的一面展示給皇帝看。

高處不勝寒,是因為處的位置越高,下面的人越會把你供起來,就連身邊人,也會因為種種顧慮,不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抱怨是沒用的,這不僅是官僚秉性,也是人之本性。

就算普通人面見大人物尚且知道要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衣著,徐澤也沒有幻想自己便能夠糾正這種風氣。

想治理好偌大的國家,完備且執行良好的制度和稱職且盡心的行政隊伍都很重要。

但上位者窺破層層無形阻礙,掌握社會真實,並將自己的意志轉化為下級執行力的能力更重要。

實際上,徐澤早就知道王沆的身世,這個小少年正是祖籍青州的趙宋河東路兵馬副都總管王稟的嫡孫。

早在兩年前的大名府之戰中,其人操縱王稟作戲“和平”解決開封府危機時,外曹曹首王四就打探到彼時的王統制在青州還有親人。

王四還曾提議向王稟“提醒”此事,被徐澤否定了。

其實,這樣的事不僅發生在王稟身上,大同脫胎於趙宋,又割據京東、河北等地,造成了不少人與親屬分屬兩國。

而在這個時代,能放下家小長期遠離家鄉者,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社會活動能量的“宦遊人”。

對這些人建立檔案,嚴密監控是必須的。

但決定天下歸屬的,始終是人心向背和大勢所趨。

以官員親屬的人身安全相要挾,就落於下乘了,非王者所為。

出了範各莊小學,正乾皇帝的車駕繼續東行。

徐澤在馬車上開啟了第一軍軍正李逵剛剛派人送來的急奏。

李逵並沒有找人代筆,其人受皇帝的教育,這些年來一直堅持讀書練字不輟,一手行書如飛龍游蛇,頗具美感,奏章措辭也簡潔明瞭,幾句話便能講清一個問題。

奏章主要分為三部分。

其一,河東路同宋兩軍攻守態勢。

其二,戰爭中遇到問題和困難。

其三,新的戰術構想。

末尾,還附上了燕青擬寫的宋軍防炮擊城防工事報告。

李逵在奏章中坦率承認自己之前的戰爭準備中,重點考慮地形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而對河東特殊的人文環境考慮不夠,導致戰術計劃與實際情況脫節。

其人認為,以如今的局勢,急於快速拿下河東路只會為日後的行政治理埋下隱患,建議分三步走……

金國暫時無力南下的情況下,徐澤其實對全取河東路並不是太急,他更在意打下的江山是否穩固,以及手下將帥的成長。

將奏章轉交戰部研究後,徐澤親筆回覆李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