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統計出來了。”

教部尚書陳集說完,便將袖袋中的小冊子取出,交由內侍,再轉交皇帝。

這份小冊子實際是透過初試的千餘名士子名冊,做得很精細。

除了士子們的籍貫、家庭成分、主要社會關係和就讀學校等資訊外,還有各類資料分析,其中就包括徐澤需要的籍貫分佈情況。

跳過基本資訊,徐澤直接檢視資料分析。

透過初試計程車子中,京東籍比率約為百分之四十三,河北籍約為百分之二十七,燕京府籍約為百分之一十四,遼東籍約為百分之四,其餘平、潤、遷、來、隰、蔚、白、奉聖等州士子加起來,不足百分之十二。

這個錄取比率要是放在後世,絕對能鬧出大亂子來。

但在當前,卻是基本符合大同王朝治下各地人口分佈和文教發展水平的。

比如京東地區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學校普及程度最高,學生基數最大,符合初試條件者也最多,過“初試線”計程車子最多便不足為奇。

再如遼東人口雖少,但納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這片人文荒漠推廣教育比京東的阻力還小,雖是遼地,卻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這個比率,也很正常。

而潤、遷、來、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動盪,文教不興,根本就是來湊數的。

其實,這個資料中間還有“南北易姓”,大量京東、河北大族遷徙北地,為該地帶去讀書子弟的一份“功勞”。

不然的話,各地錄取比率的懸殊還會更誇張。

站在士子們的角度,要是還在舊朝,很多人根本就沒機會入圍,現在好歹能透過初試,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但徐澤作為統治者,卻不能這麼簡單地看問題。

還是那句話,舉辦科舉是為了用盡量公平的方式選擇帝國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單純的為讀書人搭建晉升之階。

京東路科舉狀元肯定比初試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會讀書,但論對北疆的瞭解和對邊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則遠遠不如後者。

民智未開、教育普及度較低的情況下,哪裡會考試的人多,通常也意味著該地的在帝國朝野中的“嗓門”最大。

在交通落後鄉土觀念盛行的當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貫扎堆,絕非王朝之福。

輕則影響帝國的大政方向,重則結黨營私,甚至架空皇權。

而廟堂之外,文教興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書立說操縱輿論。

帝國若是沒有合理的選才機制,長期唯考試分數“公平”選才,就會使得科舉興盛的路州進入朝堂的人才越來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興的邊地則會被逐漸邊緣化,削減國防開支、拋棄維穩成本高的地方等奇奇怪怪的言論,也會堂而皇之地進入朝堂。

京東和河北還是趙宋文教相對落後的“北地”,就能在科舉考試中佔有如此明顯的優勢。

等到日後一統天下,將福建、江西等科舉重路納入治下,考試中的南北差距問題只會更嚴重,這個問題必須及早入手。

“陳尚書,下一科的參考士子只會更多,現行考試模式已經根本上形勢的發展了。等大考後,你重新擬個方案給我。”

陳集進行資料分析,其實也想到了一些問題,只是沒有徐澤思考這麼深而已。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