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有大作為方有大地位(第2/2頁)
章節報錯
別人能夠科場得中,就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哪怕中不了進士,能中同進士當官,也萬分高興。
秦檜卻不一樣,科舉及第後,補為密州州學教授。
其人嫌官小,辭官不做,下一科又考,又中詞學兼茂科。
此等視科舉考試如探囊取物的牛人,基本都有一顆視天下如無物的雄心,能是鄧綰這種為了做“好官”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可比的麼?
秦檜信奉的是“好官”要為,為“好官”就不要懼怕他人“笑罵”,而不是相反。
一心鑽營不幹實事,只想著做“好官”,為了“好官”什麼都可以不要,這等人秦某恥之!
真正能成大事者,皆是有大抱負能幹實事之人。
有作為方能有地位,有了地位又能有更大的作為,為了施展大作為,應不懼人言,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秦檜不僅有大抱負,也的確有真才實學。
其人特意研究過徐澤的發家史,得出一個結論——此賊就是朝廷一手養大的。
天子若是一味順從賊子之意求平安,怕是最終要搭進整個江山也無法求得平安。
秦檜敏銳地覺察到徐澤的目標絕不是開封,而是代州。
而且,徐澤就算要開啟封,也必須是先攻下代州,進而全取河東路後才行。
敢戰方能言和,大宋能與遼國結為兄弟之盟,並維持百餘年的和平,靠的不是不斷割地賠款滿足遼人的胃口。
而是真宗御駕親征,且大宋軍民在澶州擋住了遼人的強大攻勢,一戰打滅了遼國亡宋之心。
今日也一樣,若想解決應州危機,就絕不能滿足逆賊的胃口而自毀長城。
妄想殺邊臣而乞求徐澤息兵,只會導致賊子得隴而望蜀,胃口越來越大。
所以,秦檜帶兵前往代州,根本就沒想過要抓郭仲恂。
其人的頭腦很清醒,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來河東是為大宋解決問題的,其目標就是讓徐澤不敢威脅開封。
要達成這一目標,除了殺郭仲恂以息徐澤之怒,或請求金人出兵牽制同軍外,應該還有第三個辦法。
……
ps:思慮再三,以下文字還是放本章後更合適。
描寫大忠大奸的歷史原型人物很容易觸雷,太多人不喜歡看他們的形象有“突破”。
對這些讀者來說:奸臣必須又奸又邪,頭頂生瘡腳底流膿,忠臣必須大公無私,為大家而不顧小家,所有人都必須帶有“天生XX”的屬性。
就如梁山好漢必須開口“哥哥”閉口“義氣”,除了殺人就愛喝酒吃牛肉一樣,喊“社首”不行,吃豬肉也不行,這是曲解水滸,沒那味兒。
可是,真實存在的人,誰又能是舞臺上固定的臉譜形象呢?
竊以為,再大的大人物首先也是人,必然離不開他成長的環境和經歷的事件,其成長和轉變肯定有跡可循。
所謂形象“突破”,不過是將臉譜還原成真實存在的人而已。
關於秦檜,不多說,僅引用一段《宋史·列傳·奸臣》的記載: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鎮。
檜上兵機四事: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禦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於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
不報。除職方員外郎。
尋屬張邦昌為幹當公事,檜言:“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
三上章辭,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