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必須給說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為了維持大同對金國的戰略優勢,必然要跟著擴張。
北面,當前能吃下的遼國遺產已經基本吃乾淨了,暫時沒有地方使勁。
東面的高麗,上一任國主王俁兩個月前就已經薨逝,世子王楷繼位,李資謙如願以償的當上了攝政。
高麗主少國疑,正是混亂的時候,李資謙為了保住權位,向大同出賣了很多利益,此時入手高麗倒是好時機。
但大同擊敗金國,拿下遼陽府之前,就算出兵吞併了高麗,掌控力也很有限,反而要花去更多的成本維穩,還不如維持現在這種狀態。
只有南面的趙宋是當前最合適的擴張方向。
不過,對趙宋的吞併策略絕不能跟金國滅遼一樣,直搗開封府滅掉趙宋朝廷爽是爽,卻會留下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收拾的爛攤子。
這樣的結果不符合大同王朝的長遠利益,也容易影響本國對北疆的攻略。
一旦同軍大部陷在了南面,再次擴張實力後的金國將有極大可能背後捅刀子。
大同就算防守住了這波攻擊,也會錯過攻取遼陽府,吞併高麗的最佳時機。
徐澤必須嚴格控制對宋戰爭的規模,不能將投入部分兵力幾個月以內就可完成的擴張戰,打成了必須全員發動至少需要數年的滅國戰。
所以,此戰要師出有名,還必須麻痺趙佶等人,給他們一個大同只是想挑事割地,而不是要滅亡趙宋的幻想。
東京開封府,隨著大同使者到來,再次亂作一團。
一個多月前,逆賊徐澤在燕京建國,並透過回京覆命的中書侍郎張邦昌,向大宋乞求裂土分封。
在天子的默許下,朝廷中的強硬派佔了主導地位,叫囂絕不向逆賊低頭,並主張聯合金、遼兩國共同出兵滅掉偽同。
結果,沒等這一戰略付諸實踐,大同便出動陸海大軍威脅開封府和江南漕運。
被這一計響亮耳光打清醒了的趙佶立即派出蔡攸、白時中等人北上乞和。
蔡攸生怕到燕京有性命之憂,臨行前哭得死去活來,還寫了絕筆詩一首。
卻沒有想到談判異常順利,其人不僅圓滿完成宋、同兩國勘界使命,還帶回了不要上貢歲幣、不用“兄事”鄰國、也不用再割地賠款的盟約條款。
東京竟然轟動一時——這可是趙宋百年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啊!
至於徐澤明明是剛剛獨立出去的軍閥,則被人選擇性遺忘了。
不遺忘怎麼辦?
打又打不過,莫非真要逼得別人要求“兄事”才肯罷休?
為了宣揚蔡樞密、白右丞等人的大功,也彰顯大宋依然有威懾力,賊子畏懼大宋天威連歲幣都不敢要的事實,教主道君皇帝當即加諸宰執和使團成員官階若干等。
就連東京百姓聽到了這個好訊息,也跟著狂歡——終於不用打仗了,能不狂歡麼?
結果,蔡樞密彰顯國威懾服逆賊的熱度尚未退去,大同的使者石秀就來到東京,就河東宣撫使司擅自招誘應州百姓之事,向趙宋朝廷提出了嚴正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