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穩定的根本(第2/2頁)
章節報錯
蘇京很快就理順了思路,說出自己的答案。
“臣以為,應州面對遼、宋、金三國勢力,若想穩定,必得再取一面為屏障。同金有盟約在先,遼國尚未平滅,不宜擅起衝突。最好突破的方向,應是代州。”
“嗯。”
徐澤點點頭,示意蘇京繼續。
“南朝趁著我大同和金國滅遼之際,偷偷招誘應州百姓,正所謂不問自取是為賊,我朝討之,天經地義。”
這個答案也隱含在君臣二人之前的對話中,蘇京能答出來不足為奇。
“蘇卿可知代州的具體情形?”
“西京道亂了之後,南——趙宋曾向邊境增過兵,具體兵力臣屬實不知,只知道一些其他事。”
蘇京好不容易在徐澤面前挽回了一點形象,不敢亂說話。
“聽跑回來的人講,南下的漢兒太多,河東準備的糧食嚴重不足,官府只收青壯不管老弱,就算招到軍中,官軍也動輒辱罵,全沒把漢兒當人看。漢兒們受了趙宋官府的愚弄和欺騙,怨氣很重,皆懷二心,陛下若興兵問罪,代州唾手可得。”
蘇京嘴中的“漢兒”就是漢人,卻不是指所有的漢人,而是特指遼、金、夏等國境內的漢人。
至於趙宋的境內的漢人,那叫宋人。
不僅遼、金、夏等國百姓稱呼漢人為漢兒,宋人也這樣稱呼。
由這一稱呼就能看出,分屬南北東西各國的漢人雖然同族,但所有人心裡其實很清楚,彼此實際上並不是一路人。
不過,遼地南下漢人應該是對趙宋禁軍有誤解。
區別對待,甚至歧視低看是肯定有的。
但動輒辱罵乃是宋軍傳統,莫說沒把最底層的兵卒“當人”,就是軍官,大多數也沒把自己“當人”。
徐澤估計問題的關鍵,還是官府沒有籌備足夠的糧食就盲目招誘遼地漢人南下。
畢竟,河東的地形擺在那裡,急切間轉運大批糧草至河東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徐澤一點也不意外,因為趙宋君臣做事向來就是這樣沒頭沒腦。
當初,趙佶、童貫為了聯金抗遼的國家大事,前後籌備了好幾年。
最後,卻讓馬政一箇中低階軍官獨自出使。
並且,還是臨到要啟行了,才在登州軍營中隨便薅幾個大頭兵,一番封官許願後就出發。
而出使最重要的國書、通譯、海圖,甚至具體任務等等,全沒有!
徐澤毫不懷疑,譚稹在河東做的所有事,都與馬政當初出使遼東一樣,肯定沒有得到趙佶的聖旨授權。
原因也很簡單——萬一事有不諧,方便教主道君皇帝推卸責任。
“遼國若不是先自亂,女直人再強,也不可能滅遼。百姓才是社稷穩固之本,應州既已納入大同治下,蘇卿為官一方,當以民生為重,其他的事不要多想。”
說了半天,皇帝卻突然提到了民生,蘇京額頭頓時滲出了汗,趕緊下拜。
“臣謹記!”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