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者才有資格談寬容,寬容的物件也只能是已經沒有威脅的失敗者。

同樣的,徐澤也可以盛讚另一份將要繼承的法統——趙宋文化昌盛、勇於改革等等,前提也是其必須徹底滅亡。

耶律延禧遲遲不願放棄身為皇帝的責任,始終不忘恢復大遼,不僅對金國來說是個極大的隱患,對大同也照樣是很不安定的因素。

長城殘破,朝廷對邊民的控制力有限,遼軍小股人馬隨時都能越過長城,聯絡大同治下一些不忘舊國的百姓。

放任耶律延禧流竄不管,大同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漫長的邊境線上而影響統一程序。

支援金國滅遼符合大同的國家利益,金國滅遼不能太快,但也不能拖得太久。

要不要聯絡金國,同金兩軍一起出兵,堵死耶律延禧繼續流竄的節點?

且不說兩軍一起行動的配合問題一大堆,能不能彼此信任精誠合作。

萬一兩軍聯合行動,耶律延禧好死不死地撞到了同軍手中,怎麼辦?

天祚帝天資不高,治國無方,卻沒有辜負大遼社稷,看看前仆後繼投奔耶律延禧抗擊金軍的遼人,就能得出其人在遼人心中的地位。

這樣的亡國之君一旦抓到,絕對不能殺,更不能放,也是個大麻煩。

“不凡,你將手中的事整理一下,三天後親自帶使團北上。”

王四大略猜到了皇帝的想法,有些吃驚。

“陛下是要臣聯絡金主?”

“對!金同兩國的五年盟約已經到期,你去和完顏阿骨打談一談續約之事。”

“我們要繼續捆住金國?”

“不,是扶持。”

一山不容二虎,同金兩大勢力瓜分遼國,遲早會因為利益而爆發衝突。

而且,這個時間並不遙遠,就在遼國滅亡之後。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兩個多月前,徐澤和完顏阿骨打秘密會晤時,都閉口不談兩國續約一事。

兩人打的主意都是儘快滅掉遼國,然後各憑本事重新定位兩國的關係。

現在看來,大同對金國的干擾太大,導致其國的戰爭潛力與歷史位面相差太遠。

這本就是徐澤一手促成的結果,金國弱一點才符合大同的利益,但金國要是太弱也不是好事。

漁獵的女直人對草原知之不深,農耕的漢人對草原則更加陌生。

騎兵遠較同軍強大的金軍都抓不住耶律延禧,步兵為主的同軍更難抓得住。

另一面,神州大地也不能長久分裂。

先拿下燕雲,取得地利穩住北疆後,就揮軍南下接管趙宋地盤,再統合南北之力橫掃草原,是徐澤早就定好的大戰略。

在一統天下之前,大同不應該把過多的精力花在暫時投入少於產出的草原上。

這其中的很重要一環,就是金國這塊抹布要能發揮該有的作用。

金國不能太弱,不說接管遼國的剩餘遺產,壓制草原諸勢力,至少也要能為大同分擔大部分的壓力才行。

……

ps:金國高州發生叛亂源自《金史·太祖本紀》記載:辛丑,中京將完顏渾黜敗契丹、奚、漢六萬於高州,孛堇麻吉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