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就會有各種弊病,即使藉著王朝鼎革廢河運改海運,要不了多少年,海運照樣會出現“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之類的問題。

擬改海運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推進帝國的海洋戰略。

但看了陳規的計劃後,徐澤才明白自己有些想當然了。

一直到交通手段極度發達的後世,華夏物資南北輸送也沒有徹底淘汰河運方式,自有其原因。

皇帝顯然對自己的報告很滿意,但陳規不敢居功。

“陛下,臣這兩日又思索了一些問題,趙宋漕運積弊甚多,我們若是繼續沿用河運的話,就必須設立專門的衙門,並在制度上進行一些變革。”

“嗯,變革是必須的。”

徐澤將陳規的報告還給其人,後者接過,略微瞄了一眼,發現皇帝做了很多批改。

“我是這樣想的,河運暫時保留,海運也可以繼續嘗試。”

陳規趕忙抬起頭,河運海運並行,但皇帝的意思肯定不是一切照舊。

“陛下是想讓二者競爭?”

陳規隱隱有些擔心,治理國家不比單純的做生意。

不管國家如何變,構成帝國基石的底層官僚都很難變。

設定兩套漕運系統,使之相互競爭的初衷固然好。

但官僚秉性難改,怕是有極大可能性會在若干年後,變成兩套系統競相腐敗,把一個問題變成了兩個問題。

陳規擔心的這個問題,徐澤當然早考慮到了。

“我的想法是不要一刀切,待以後天下一統,傳統運河區暫時不變,但海東、廣南、高麗、北山和日本等地,肯定是要走海運的。”

陳規和曹孝才均點頭,認可了徐澤的說法。

實際上,趙宋也有海運和河運兩種漕運方式,只是其海運沒有大同這麼發達而已。

儘管帝國現在還沒有完成大陸上的一統,更別說高麗和日本等地,但二人毫不懷疑在皇帝的英明領導下,大同必將一統天下,並建立遠盛歷代的強大王朝。

“漕運關係國計民生和邊疆穩定,不能只算經濟帳,該國家投入的必須投入,但也不能完全由國家包辦,不然很容易滋生各種弊病。”

漕運運送的不僅是糧草物資,也是國家的戰備能力,必須官辦。

但國家大了,戰爭、內亂和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不可避免,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更多的運力。

官辦漕運也要講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平時閒置大量的漕船、船工和役夫,以備特殊這些情況。

趙宋採取的辦法便是官民結合,平時使用官船,官船運力不足時,臨時僱用民船。

顯而易見,以趙宋的基層行政能力和官僚作風,這種臨時僱傭問題極多。

陳規在之前的調研中,就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問題,運河一線“官府僱舟差夫,不勝其弊,民間有自毀其舟、自廢其田者”。

其人當然不會認為英明的皇帝會看不到這一點,稍一思索,就想到一種可能。

“陛下,可是想將一部分漕運份額交由民間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