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舟社治下,至少不用擔心隨時會被金人殺死吧?

最後返回的是關勝率領的十二師,加上配屬的幾個營,其部大半軍士身上都帶著傷,但精氣神十足。

遼軍主帥蕭幹自知逃不脫追擊時亡命一博,沒能同軍造成多大的傷亡。

其人此舉最大的“功勞”,就是讓後續趕來的民軍親眼目睹了同軍官兵的悍勇。

衝鋒在前的主帥蕭幹被關勝斬殺當場,其餘敢於衝陣的騎兵也盡皆被無畏的同軍將士挑落馬下。

自殺式的衝鋒失敗之後,剩餘的遼人很快就下馬投降了。

不足半天的時間,同軍接連發起白刃戰,不僅打滅了遼人的傲氣,也徹底摧毀了北遼的有生力量,燕京城已經向同舟社敞開了大門。

這段時間裡,玉河縣官民開城投降,桑乾河雨後最大的洪峰也已經過去,三座浮橋都經受住了大水的考驗。

包含重炮營在內的後續部隊盡皆過了河,部隊就著薑湯吃過乾糧後,再次啟程,前往此戰的最終目標——燕京城。

燕京城宣和殿,北遼天錫皇帝耶律淳剛剛駕崩了。

死因:玉河渡之戰遼軍全線潰敗,敵軍即將臨城,大遼覆亡在即,天錫帝得到這個驚人的訊息,嚇得當場吐血而亡。

但大遼皇帝駕崩,除了皇后蕭德妃留守宮中為亡夫擦洗身體整理儀容外,其餘重臣卻盡作鳥獸散,沒有一名臣子主動留下來主持國喪。

敵軍進展太快,燕京的有生力量被一戰蕩平,大遼滅亡已成定局。

都到了這個時候,還能討論大遼國運和大行皇帝后事的,估計也只有在玉河渡的蕭乾和耶律大石戰場生死不明的兩個傻子了。

城中文武各自藏著小心思,正在抓緊時間串聯。

一個月前,他們拋棄一位活著的正牌皇帝換取自己的富貴時,就沒有半點愧疚。

一個月後,再讓他們拋棄一位死去的篡位皇帝,以保住自己的富貴,又能有什麼心理負擔?

燕京城中的強硬主戰派盡沒於玉河渡之戰,剩餘各懷心思的北遼文武,無非就是糾結該投降還是該逃跑的問題。

想逃跑的話,答案是明白著的。

向南,是同舟社的控制區,想都不用想。

向東,平州暫時還沒有陷落。

但無論是平州,還是穿過平州進入中京道尚未被金人控制的沿海諸州,都沒有什麼戰爭潛力。

並且,這些地方還全都在同舟社海軍的打擊範圍內。

也只有西北的居庸關一條道路可以選擇。

但一個月前,被他們拋棄的天祚皇帝剛經這條道路逃到了西京道。

走居庸關,是趕上去找老主子領死麼?

顯然,逃跑這條路也行不通,只能投降。

至於該向誰投降的問題,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半點分歧了。

金國自是不用再考慮,只能向同舟社投降。

不僅是金人隔得太遠,向金國投降已然來不及;

更重要的是,同舟社強渡桑乾河並一戰全殲六萬遼軍,向遼人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同舟社以極其強硬的態度,向遼人證明了他們有資格征服這片土地。

所以,事到如今,北遼文武已經別無選擇,唯有投降同舟社一途可選了。

當徐澤率領同舟社大軍趕在落日前,到達燕京城顯西門時,北遼蕃漢馬步軍都元帥李處溫已經率城中文武出城跪迎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