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已經攻入中京的情況下,這部人馬不能也來不及撤回。

南京道目前數量最多的軍隊是怨軍,但皇帝和眾臣對這支屢次叛亂的軍隊並不信任,將其安置在了對抗同舟社的一線涿州。

析津城中最多的兵馬,實際是掌握在鎮國將軍蕭幹手中部族軍。

蕭幹是奚人,又名回離保,頗為武勇,金軍南下中京道之前,其人與奚王蕭遐買等人都被皇帝部署於北安州。

隨後二人還與金軍副都統完顏宗望部大戰過,盡皆戰敗被俘獲投降。

不同的是,蕭遐買是真心投降,降後即出面勸降了奚部西節度使訛裡剌。

蕭幹則是假投降,其人在奚人中頗有威望,趁著金人兵馬稀少疏於防範的時機,帶著一些部族兵返回了燕京。

彼時,正好遇到耶律延禧倉惶出逃,御帳親軍逃散一空。

蕭幹又截獲部分四散而逃的御帳親軍,回到燕京時,城中正人心惶惶。

李處溫、張琳、耶律淳等人為燕京穩定計,引蕭幹入城,並將城中僅剩的部族軍也交到了其人手中。

因此,得知怨軍靠不住時,參知政事李處溫便直接到了軍營,尋鎮國將軍蕭幹謀劃大事。

“參政快請入帳!”

蕭幹有兵敗且投降金人的汙點,還能進燕京並被授以統率部族兵之重任,李處溫在其中出力不少。

由是,蕭鎮國對李參政頗有些感恩,得知參知政事來訪,立即出營迎接。

李處溫在路上有說有笑,沒有露出半點異常,進帳後卻突然收住笑,一臉誠摯地向蕭幹長揖一禮。

“蕭鎮國,處溫今天來,是要把一家老小的性命都託付給你。”

蕭幹大驚,趕緊上前拉住李處溫。

“蕭幹如何受得起相公如此大禮,相公什麼話儘管吩咐,我要是皺下眉頭,就不配為人!”

鎮國將軍的表態並沒有得到參知政事的呼應,李處溫繼續一本正經地問:

“皇帝跑了,南京無主,遼國很快就會被滅,處溫一個文人,動亂中上保不了國家,下保不了家人,只能跟著鎮國將軍這樣的豪傑方能苟活於世,但在這之前,我想問個明白,若遼國滅亡,鎮國是想投金國,還是降南朝?”

皇帝跑路後,燕京城中人心惶惶,早有謀立燕國王耶律淳的呼聲,蕭幹自然也聽到過,他如何聽不出李處溫的言外之意,這是逼自己表態呢。

其人當即拔出匕首,在自己的額頭上劃出一道長長的血痕。

任憑額頭上留下的血跡模糊自己的雙眼,蕭幹雙手舉起匕首,躬身向李處溫發誓道:

“相公儘管放心,蕭幹雖然是粗人,也有廉恥,絕不會做亡國奴!只要是為了遼國的存續,相公要我做啥,我就做啥!”

“好!”

從軍營出來,李處溫就帶著蕭乾的兒子趕回自己的官衙。

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耶律大石等人已經焦急地候在官衙之中。

“李參政!”

“參政!”

“李公!”

迎著眾人急切的目光,李處溫乾脆利落地回答了眾人的期盼。

“諸位,鎮國將軍和怨軍都同意我們之請,事情已經談妥了!”

“好啊!”

“事不宜遲,咱們這就去留守府,請燕王登基,如何?”

“好!”

出了官衙,城中一些大寺的高僧大德已經候在門外,眾人一起向留守司官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