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的告急文書就送到了東京:賊軍攻破沂州治所臨沂縣!

臨沂城牆高大堅固,武備齊全,易守難攻,

且置武衛三、神銳一、宣毅一五個指揮,相對而言,兵力並不算少。

正常情況下,只要守軍士氣不洩,即便萬餘賊軍圍困,短時也難以攻克。

只要堅持到後續援軍到達,反敗為勝也未可知。

但之前得知賊軍北上濰州,並與重兵防護的青州對峙後,

為了爭取戰爭態勢上的主動權,沂州知州派出了兩個指揮,

接管沂州東面的門匙之地——“被賊軍遺忘”的密州莒縣,

不想沂州官軍才進莒縣城,尚未站穩腳跟。

次日大早,遠在青州的賊軍主力卻“神兵天降”,毫不費力便奪了城。

僅剩三個指揮的沂州守軍面對漫山遍野的賊軍,本就已經膽寒,

而賊軍又在陣中推出一種官兵從未見過的筒壯兵器,一聲巨響之後,城門樓便塌掉一角。

如此威勢,再加上賊軍這段時間連戰連捷的光環加成,

膽氣早喪的臨沂守軍直接崩潰,竟放棄了城牆競相逃跑。

這個時代,落後的道路、通訊條件和社會組織度,以及低效的軍事情報體系,

造成的戰場資訊差,是後世人無法想象的。

東京朝廷收到李子義部兵圍臨沂縣訊息的兩天前,

臨沂縣的“紅五營”就已經再次分兵,即將趕赴新的戰場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紅五營”縱橫萊、密、濰、青、沂五州,

行軍數千裡,歷經大小十餘仗,

先後攻破膠西、高密、諸城、北海、昌樂、壽光、昌邑、莒縣、臨沂九座城池,

密、濰兩州,除了一個安丘外,盡皆落入賊手。

如此頻繁且高強度的連續作戰,遠遠就超越了這個時代軍隊戰力的極限。

自然也不可能是由山賊、保丁等整編的“紅五營”可以一力完成的。

實際上,從牛皋率部攻克諸城後,活躍在京東東路各州縣的,就一直有兩支“紅五營”。

南線,活躍在密州、沂州境內的,是牛皋統帥的“真紅五營”。

北線,活躍在濰州、青州境內的,自然是徐澤親自統率的“假紅五營”。

京東兩路的地形特點,決定了同舟社兵力投送和朝廷即將展開的反攻戰術。

這兩路的北面,是已經改道卻未完全斷流,滿是淤泥的黃河故道。

而其中部,地形較西部和東中部,有明顯的起伏,

分佈著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尼山、五蓮山等眾多山脈。

在眾多山脈之間的連線“縫隙”部,南北各有一條官道,連線東京至登州。

正是這種特殊的地形,讓地理上緊挨京東西路的濟南府,成為了京東東路的治所。

而比濟南府更靠東,卻被群山隔阻的兗州和徐州,反而劃為京東西路。

控制臨沂,便能控制西、南兩面,由陸路入密、濰、萊、登四州的通道。

而北面的歷城、淄川兩座城池,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

因此,當臨沂被圍並陷落的訊息傳至東京後,大宋的決策者們是徹底怕了。

照賊軍這恐怖的攻堅能力,等不到兩批西軍精銳到達,京東兩路、淮南兩路就要徹底糜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