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封控及時,亂軍基本就是必敗之局。

隨著登州第二將出兵萊州,密、濰也響應龔孝序的警告,動員官軍封控要道的奏報傳到東京城後,大宋君臣也就安下心來。

雖然徐澤部桀驁難馴,但戰力是毋庸置疑的,

從以往的所作所為來看,其部平亂的決心和戰鬥精神更是有目共睹。

有登州第二將在,萊州之亂平定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再調西軍,時間上來不及,還空耗錢糧。

大宋政權雖然偏居一隅,但置州二百五十四、縣一千二百三十四,

人口億萬,國力遠邁以往任何一朝,

確實沒必要為了被封控於一州之內,僅僅禍亂兩縣的小匪患,而打亂國家正常的工作節奏。

實際上,這段時間,大宋天子趙佶的心情極好。

一直不聽話的登州第二將“乖乖聽調”,流血流汗為朝廷剿匪平亂,

再次證明了大宋天威尚存,諸軍無不懾服,此事值得高興。

更高興的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比一個爭氣,皇家喜訊連傳。

先是繼承了今上優良播種能力的皇長子趙桓,與其妃朱氏精誠團結,辛苦耕耘,

誕下了皇長孫,讓時年僅三十五歲的趙佶就做上了祖父。

此事本發生在去年底,並不是什麼“新聞”,

只因大宋皇脈早夭問題極為普遍,

未能確定新生皇子皇孫可以活下去之前,皇家通常不會大肆操辦。

現在幾個月過去,皇長孫越長越壯實,明顯是一個可以活下來的好苗子。

皇帝大喜,臣子們更喜,

須知大宋立國以來,還是首次出現在位皇帝喜得嫡孫的,

此事的政治意義自不用說,不僅鼓舞民心士氣,

更進一步證明了教主道君皇帝乃長生大帝大霄帝君轉世的傳說,

若不是神君轉世,為皇室換了血脈,

如何能夠改變大宋王朝百餘年來一直揮之不去的子息艱難問題?

由是,公相蔡京領銜,率諸臣為皇家賀,

奏請天子,加皇長孫趙諶為檢校少保、常德軍節度使,封崇國公。

皇帝欣然應允,同意了諸臣之請,

並御筆一揮,順便封已故皇兄趙佖之子趙有奕為和義郡王。

但這件事上,翰林學士承旨王黼唱了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