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再啟新徵程(第2/2頁)
章節報錯
徐澤沒狂妄到以為憑藉現在同舟社的實力就能治理黃河,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暫時治理不了卻不代表什麼事都不做,逐步建立全流域洪峰資料庫,加固易潰堤段,疏通分洪溝渠,建立應急避難機制等等,可做的事多了。
總之,同舟社治下,即便真是天災,也要把百姓的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
出於對趙宋基層行政能力的嚴重不信任,徐澤認為很有必要現地考察,摸清實情。
這一路巡來,還真讓他發現了不少重大隱患。
在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徐澤就發現了兩處被河水侵蝕嚴重的堤壩。
實際上,這兩處河堤去年就先後出現了險情,巡堤的廂軍兵士也報了上去。
州、縣官員不敢隱瞞,層層上報,到了朝廷卻杳無音訊。
原因也很簡單:沒錢。
趙宋雖然行政效率低下,但做事卻極講究成本支出。
每年治河、護堤的錢款都有定額,不可能哪個州縣隨便打個報告,說我這裡XX埽河段有潰堤風險,朝廷就馬上撥錢給你。
三易回河後,黃河幾乎每一兩年就要潰堤一次。
此處不潰就是彼處潰,治了上一埽,還有下一埽,處處都治,哪有那麼多的錢和人力?
最終的結果就是朝廷基本放棄了修堤護壩,把人力物力放在洪峰過後的堵塞決口上。
至於潰堤造成的百姓流離和傷亡,天災莫怨朝廷!
“社首。”
披著蓑衣的安道全走了過來,打斷了徐澤的沉思,他來向社首澤彙報傷病情況。
人吃五穀雜糧,每天風裡來雨裡去,難免有人會生病。
這可是患場小感冒都有極大可能要人性命的落後時代,軍隊集中居住,更容易爆發疾疫,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
因此,徐澤要求建立傷病日報告制度。
醫官必須每日統計匯總傷病情況,以供統帥決策之用。
“今天又多了四名發燒的隨員,我已經將他們都隔離起來了,另有三人昨日病癒,再觀察一日,便可以放回。”
“趙楷情況怎樣?”
趙佶最寵愛的兒子趙楷深感大宋軍隊羸弱,誠意到強大的同軍中學習取經。
咳咳!
實際情況是根據之前雙方達成的協議,趙宋需要分期向河北路轉運各類物資。
在所有物資到位之前,趙楷需要留下來做“聯絡人”,而徐澤則有義務教育“喜愛軍旅”的鄆王殿下熟悉軍旅生活,瞭解民間疾苦,並督促他的學習。
“好了不少,最多兩天就能痊癒,昨日還寫了一首小詞,託我交給社首。”
徐澤接過安道全遞來的紙片,只見上面瘦勁的字型寫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白溝河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雨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東京無此聲。
“呵呵,這才多長時間,就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