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重要的道路節點,有共建會的人登記不斷壯大的“支前隊”人數,並對他們進行編伍,建立名冊,再發給相應的號牌,明確下一站的路線、任務和聯絡人。

途中各休息點的食宿、開水和簡單疾病救治、車輛修理等等,都由共建會承擔。

“支前”民夫出門在外,只需要考慮一件事——如何把分配給自己的物資輸送任務完成好。

而在各村中,聚在一起製作同軍新式軍服外包訂單的巧婦們,聊天的話題也和戰爭有關。

這一戰勝利後,朝廷還會不會再打,同舟社什麼時候建國,自家在軍中的小子能不能算是從龍了之類的話題熱度經久不衰。

……

同舟社和趙宋朝廷圍繞河北東路歸屬權的爭奪戰還沒開始,雙方對戰爭的準備就已經拉開了距離。

天子趁著徐澤在兩浙路平亂作出拆分河北東路的決定時,絕對想不到一直“不敢”公開反叛的徐澤會公然進軍大名府。

為了震懾趙宋君臣,徐澤特意給趙佶留足了半個月的備戰時間。

但訊息確認後,趙佶等人首先想到的卻不是打仗,而是立即遣使與徐澤談判,其人還幻想著徐澤也許又在玩漫天要價落地換錢的戲碼。

當然,向來憂患意識極強的趙宋君臣肯定不會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徐澤的冷靜上。

如果這賊子堅持要帶兵進入大名府,怎麼辦?

不打肯定不行,朝廷一旦向地方軍頭低了頭,很快就會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要打的話,京畿現在就有剛從兩浙路平亂回來的大軍,徐澤也非常清楚這一點,還堅持進軍大名府,顯然不把朝廷大軍放在眼裡。

朝廷萬一敗了,徐澤再順勢帶兵進入東京怎麼辦?

爭論了一整天,只確定了必須要打,趙佶、童貫等人又為打多大的規模而糾結。

人少了打不贏,都壓上去的話,萬一敗了又更危險。

而且,徐澤行事太詭異,一直到要開戰了,趙佶依然搞不懂這賊子在想什麼。

正常情況下,就算要“叛亂”,也得先發動輿論攻勢,宣揚朝政昏暗,君昏臣奸之類謠言的,再打出“清君側”之類的旗號才更有號召力。

都沒有!

徐澤從兩浙路回來後,老老實實接手了僅有三個州的新“河北東路”,還紮紮實實地進行三州的社會改革,自始自終都非常平靜,完全看不出要發動叛亂的樣子。

但其人一出手,就直接宣佈要帶兵接收大名府,這種做法太直接太粗糙了,完全不像徐澤以往的風格。

趙佶等人不知道的是,徐澤不僅做好了這一戰的準備,而且還非常徹底。

徐澤在發出同舟社總動員令中,明確此戰是同舟社以政治勢力形態在趙宋境內的正式亮相之戰,是同舟社今後建國的築基之戰。

提前下“戰書”,並以堂堂正正之戰擊敗了朝廷大軍,同舟社才能獲得與趙宋“平等對話”的權力,併為日後奪取天下奠定基礎。

京東東路、河北東路的歸屬權將再無疑義,朝廷的軍隊再不可能回來,同舟社政策改革才能進一步深化,社會生產才能快速恢復……

總動員令不僅對已經穩固的京東東路釋出,海東總督府、黃海都護府、遼東巡撫府、海州和滄、德、棣、濱州等地也全部動員起來了。

各地位置不同,任務也不一樣,或進行兵力增援,或搞好物資投送,或針對戰事遷延開闢新戰場,或調配人才治理戰後取得的新州縣,或……

對同舟社來說,這一戰雖然只爭奪大名府,但也是國戰!